按:有許多“愛學習”的同學:整天在讀書、在學習,整天在尋找學習的靈丹妙藥,但卻沒有成效。原因有很多種,但核心的一條是沒搞清楚在學校的學習和成人學習的區別。以下5條是我們在”KMC高效學習方法“設計時考慮的因素,分享出來,期望能對大家有啟發。
愛學習是一種病: 1、學習目標和范圍:學校的學習和各類資格證書的考試,由老師和考試大綱定范圍。但在社會上的學習,需要你自己確定應該學什么,目標是什么。知識太多,范圍要自己畫,許多人不具備“選擇的能力”。 如果沒有學習的目標,你的學習基本上是沒用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2、學習的深度:知道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6.5攝氏度算知識,但由于欠缺獨特性,換不來價值,所以在學習上要追求深度;但對于普通人,你也沒必要非要學到全國第一:沒可能也沒必要。要考慮你的“客戶”是誰,否則曲高和寡! 許多“愛學習”的孩子,什么都想學,什么都感興趣,最后學了一肚子的36.5,盡管多但仍然沒用。 3、互聯網作為渠道和工具:從“看”互聯網到“用”互聯網,互聯網可以看做知識資源的提供者、獲取渠道同時也提供了知識內化的工具。但大部分人是在“看”互聯網,它僅僅提供了可能性,能不能為你所用需要經由訓練的技能和實踐。 學校的知識是“成熟”的知識,這個成熟是指內容體系化、結構化、經過實踐驗證,而一個企業或者個人一定不是依賴于已經成熟的知識:互聯網上有成熟的也有未成熟知識,誰能最先將未成熟的知識變成熟,誰就具備了競爭優勢。 4、知識的內化:“別人的知識”如何轉化成“你的知識”,僅僅看(讀)沒用,“別人的知識”需要經過你自己的抽象、關聯、建構,才能到你的知識體系中。許多人讀了許多書,干了許多事情仍然沒有價值的原因就在這里。 在學校,許多學習其實只需要“記住”就可以應付考試,但社會上沒有“有形的考試”:他是以你用你的知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為目標的,可悲的是許多人連問題是什么也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怎樣算掌握一個領域的知識。 5、意識、能力、實踐: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愛學習,但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沒有學習。學習需要意識也需要能力,但更需要大膽的去做:海量閱讀、思考、表達、做!投入你的時間,老天自會回報! 許多人在有外力(考試、證書)的時候可以學習的很好,但沒有“自我發動”的能力,就造成大學畢業很多年后,再也沒有深入學習過。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中國知識管理中心創始人、“KMC高效學習方法課程”主講教師田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