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知有多少咨詢人,在為甲方企業服務時,也從內心深處渴望能有一家可以施展自己才華、支撐自己合理財務理想的實體企業呢?企業家在接觸咨詢人的短暫過程中,抱著較高的期望,帶著較誠的心態,仿佛多年糾結的問題與困惑,都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較好的答復。久而久之,咨詢人就覺得經營一家企業,既合乎理想的要求,又成全了自己的能力。接下來,就是如何找到好的機會介入了。
入職大企業,只能做一個職業經理人,吸引力似乎不大。而加盟一個有成長力的創業企業,雖然工資低了一些,可誘人的股權與上市的期望,實在令人向往。真的不錯,以經營換做小股東資格,不知有多少咨詢人會擁抱這難得一見的實業夢想呀?輕資產的智本家,往往更加渴望和重視資本的份量,因為智業人就怕人老珠黃或者心思倦怠的那天,從別人眼中的座上賓,淪落為資產盡失的過路人。而實業資產,有杠桿效應,過了創業與管理的瓶頸期,一個人的作用就會被團隊和公司所取代,做一個享受他人為自己謀利的閑人,該是多么的美好。
智本,輕如羽毛,還是重如泰山,取決于所投身的實業狀態。若實業的核心是創新技術,且有市場創新的巨大空間,智本家尚有一番大作為的機會。若只是靠著山寨技術,指望快速上量,然后祭出低價競爭、薄利多銷的舊招數,就會系上難解的死結。而且,上游核心部件被國外品牌盤踞,難有出頭之日。此時的智本家,全靠市場的翻云覆雨,而在小型專業市場、保守采購、信息透明化的工業品行業,作為的空間似乎有限。
當實業做起來時,小股東的智本家,若不能在引入外來資本、創新高效經營上,找到自己持續施展影響力的新天地,那就只好看著自己不多的股份,一點點地稀釋,曾經用創業激情澆灌的花朵,一朵朵地戴在了別人的頭發上,縱使最終企業上市或被并購,自己套回的現金也少的可憐,還沒有專心從事咨詢或培訓賺的多呢,況且,自己主業的根基沒有進一步夯實,也會受到行業的沖擊呀。所以,只好安慰自己說,不管怎樣,我曾經經歷過實體創業,多了一份談資和分享的真實案例罷了。
自覺有智本的咨詢人,不要在企業與咨詢這看似關聯,實則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兩個行當里同時下注,精力上顧此失彼,能力上漏洞百出,兩個都想要、兩個都得不著的結局,非欲望所能掌控的。術業有專攻,多花些精力磨練自己的咨詢功夫,在特定的行業、企業與經營上,有自己獨特而成體系的見解,然后沉下心來幫助企業一點點實現。不甘心做教練,親自動手上場做隊長,莫要急,先搞清楚一點事實:實體企業的成功,要比咨詢事業難上十倍。
企業家,本質上是玩企業的戰略家,只有尋求到資本杠桿力,戰略夢想才能得以實現。而經營,在之前,是吸引資本的進入,在之后呢,則是如何用好資本。沒有資本與市場杠桿力的創業企業,單靠著苦心經營,無法滿足投資者高回報與股東實現大夢想的需求。在局外指點江山的智本家,若真的陷入到企業經營的苦海中,原先的清醒與灑脫,說不定會變成了不堪的苦惱與慌亂。狂野的心,收收吧,激情替代不了漫長煎熬中的勇敢,野心更不能喚起造福行業與他人的事業心。做自己所長的事情,實實在在地服務企業的成長,誰說咨詢不是實業呢?
智本家,通常為資本家的一時需要,若走的太近,就會引起內在的沖突。資本家做企業,直奔著最終的上市或賺錢目的,而智本家則會讓單純的企業經營行為,帶著過多的專業與事業理想,一輕一重之間,資本家與智本家就會產生快與慢的實質矛盾,智本家念叨百年品牌與實業根基,而在資本家耳中,這是說給投資者聽的,自己內心最想要的就是快速出手,很賺一筆。
在實體創業的前半段,智本家掏心、資本家掏錢,實體風險主要由資本家擔當。實體創業進入到中間的高速成長期時,智本家和資本家找到合適的資本概念,或者真刀實槍地賺回合理利潤,若是找不到,那資本家就會直截了當地找到資本來分擔自己的風險,智本家的地位就會下降不少。實體創業,在新投資人進來之后,資本家主要是協調股東之間的戰略利益與意見,而智本家則很有可能被新股東或新進入管理層給架空,新人勝舊人,不只是道理,而卻是冷酷的現實。
智本家的本錢,清醒的、有辦法的、不參雜個人利益的專業局外人,往企業里陷入的越深,本錢賠光的可能隨之而增。智本,確實比實業輕了許多,說你有便有,說你無便無,可他對于復制性、外生型的國內企業眾生,卻是實實在在有義務、有價值,也可以說,好的智本,是重的不能再重的企業的內生性力量,幫助企業一定程度上擺脫資本、政策與機會的致命溫柔。而智本的蓄積,慢的如同中醫的修為,而藥到病除的手段,卻要似西醫,只有如此,以咨詢為主的智本家們,才能在國內實業大潮中,認清自己的航線,找到歸宿的碼頭。
作者:葉敦明,上海本質企業管理咨詢首席顧問,工業品企業營銷與管理教練,工業品營銷傳播網創建者。1994-2000年,在ABB和韓國現代電子任職7年的中高管;2000年以來,在為國內大中型工業品企業提供管理咨詢與營銷咨詢服務的同時,還全程參與了一家新能源與一家工業機器人公司的創業,理論與實踐結合,互聯網思維與實業經營態度混搭,期望為國內的工業品行業的轉型升級,帶來自己的獨特思考與實踐分享。專著《變局下的工業品企業7個成長機遇》將于2014年5月底出版,機會大于能力,苦干遇上巧干,也許就是您突破成長瓶頸的最佳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