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王先琳
中國教育先賢孔子曾說過這樣的話:“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君子之道就像射箭之道,射不中靶,不要怪箭靶沒有放正,而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人說:惟有先知己,方能后知人,知人后知事,然后理自明,也是這個意思。我認為,企業領導人要能“自度度人,”自己首先要提升自己,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提升品績力。要做到這一點,先要懂得接受的奧妙。所謂接受是承受、采納的意思,如:接受演說的邀請;接受新思想。
在現實工作中,一般人覺得找到可能性了,就達到目標了,大功告成了。所以,很多企業領導或經理人也就到此止步。我認為事情遠沒有結束,因為前面的路還長著呢。有一個有趣的游戲叫“九點連線”,大家可能玩過,要求將一橫排三個點、三排九個上用一線貫通而不重復。如果不突破思維框框,是一定不行的。同樣,我們也可以借助“九點連線”的游戲來說明接受的道理。九個點是連成了,如果下面還有九個點,那么怎么辦?怎樣將兩個或者更多的九個點連起來?還是要靠打破框框和桎梏!試想一下,將另一個“九點”之一點當作過渡點,難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這個點,我們把它叫“接受”,是承受、采納的意思,也就是接受挑戰。
“心者道之主宰”。體驗告訴我們,世間萬物萬事,包括物、事的主宰——都是階段性發展的。就像一個“九點”完了,還有更多的“九點”在后面一樣,社會也正是這樣分分合合向前邁進。所以,我們必須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事物,承受新挑戰。
而接受新事物,承受新挑戰要靠溝通。溝通講究效果,而溝通的效果來自聲調和肢體語言比來自文字的更好更大。同樣的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使聽者完全收到講述者所要傳達的訊息,便是正確的方法。
溝通訊息的送出與接收在潛意識層面的比在意識層面的效果大得多。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訊息有完全相同的反應。說話的效果由講述者控制,但由聽者決定。改變說話的方式方法,才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
溝通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和諧的氣氛,并要加入信任的成分。抗拒是對講話者不夠靈活的指正,而彼此缺乏互信也是溝通的一個障礙,雖然不是主要的。
企業領導或經理人在引導員工厘請了現實,清晰了愿景,制訂了目標,開始了行動還不夠,還要不斷地引導員工遷善心態,修正目標,大步向前。更重要的是要和員工分享成就,與時俱進,認識新事物,接受新挑戰,創造新成績,在適當的時期引導員工前進一大步,讓員工有更杰出的表現,總是在不斷地進步,就是進化。
要不斷地支持全體員工“適者生存”,不斷進化,不斷提升!正所謂改變舊做法,任何新的做法都會比舊的做法多一分成功的機會。改變是所有進步的起點。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須用與昨天不同的做法。因為,重復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從來都是處于不停的改變之中,不肯改變便面臨淘汰或失敗的威脅。只有不斷地改變做法,才能保證與其他事物的關系有理想、和諧的狀態。
職場人要懂得接受的奧妙之外,還要從滿懷激情、堅守承諾、勇于負責、充分信賴、實現共贏、善于欣賞、全心付出、心靈感召、可能性及接受挑戰等十個方面思考自己的信念體系的構成,從而提升能力和技巧,增強品績力、影響力,增強靈活性和有效性,提升表現。
上述十個方面,我稱之為十大品績力,是我在工作坊企業管理實踐中總結與體驗的結晶,就像燃燒的火炬,可以照亮員工視野的盲點,點燃員工的心智,澎湃員工的激情。
企業領導人并不是導師或師傅,只是協助并支持員工找到最適于自己的道路與目標,引導他們走出自己的特色,發揮強項,活出光彩。以分享形式來使員工有所收獲,是體現企業領導與員工之間合作的常見形式,如自己親歷的一些案例、個人的一些觀點及賢哲的智慧等。運用十大品績力提升生產效率和企業利潤;建立企業拓展基礎,幫助企業去面對急速變化的商業環境所帶來的挑戰;提升創意及持續創新能力;吸納優秀人才,減少職員流失;建立企業語言,推廣企業文化,改善溝通方式,提升溝通效率;發掘和發展職員個人的獨特才能;增強企業及個人改善計劃的效果;凝聚團隊力量,實現企業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