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李開復
創業不一定要做獨角獸 創新工場成立于六年前,如今共投了200個項目,但距離克強總理最近推動的大眾創業還是有很大差距。大眾創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說真的要做所謂的獨角獸,做一家改變世界的公司,比如說像阿里、百度、騰訊、小米、360,我依然認為這不是人人可做的事,還是非常需要獨特的自信,而且對行業專注,而且領導能力、管理能力、執行力都非常強,而且可能是強到百萬里挑一的境界。所以我覺得創業不是都要做獨角獸。 創新工場的重點(投資布局)方向之一是硬件創業,我們認為硬件創業的明日之星必然會誕生在中國,為什么呢?這里我想提出五個理由。 ·中國是世界工廠 我們去看深圳有多少個代工廠,或者富士康在中國就有80多萬員工,我們在硅谷看到的幾乎每個項目現在都要跑深圳,這就是中國為什么會在這個領域作為領跑的角色。 ·做智能硬件對工科人才是非常需要的 中國的工科人才更是全球最頂尖的,如果我們看《世界是平的》,可以看到美國是多么羨慕中國的人才。中國的工程師雖然勤奮努力能干,但他們的平均工資只是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1/7。當我們進入一個非常需要大量優質勤奮的工程人員的領域,那中國一定是毫無疑問的站在世界領先的地位。 ·中國作為一個市場有巨大的消費需求 我們現在面臨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臨界點,就是消費升級。消費升級可以理解成為兩種,過去非常貴的配置突然變便宜了,比如從摩托車到電動車。 另外,過去傳統的使用習慣突然被改變了,變成更高級別的,比如說智能鋼琴,過去買不起的現在買得起了,過去很難使用,現在更普及、更好使用了,我們可以把學習鋼琴變成一個很快樂的過程。 ·行業自動化需求巨大 我們談到硬件,除了消費者硬件,還有工廠,還有機器人這些領域,中國對機器人的采購量是世界之最,但是機器人的密度僅僅是別的國家的1/17,比日本、韓國要少很多。這意味著未來機器人會越來越多,中國會成為巨大的機器人使用國家。而且機器人的成本每年下降30%,越來越便宜,這些機器人取代的工人,他們的成本過去十年成長了三倍,中國是制造大國,在機器取代人力在工廠的過程中,相信會繼續推動、催化這個技術的發生和成長。 ·積極高效的政策扶持 我們可以看到克強總理推動的幾個領域中,創新、創業、創客等等方面都有非常大力度的支持。真的是萬事俱備,中國即將可以邁入一個世界智能硬件的領跑者的路途,這是毫無疑問的。 硬件創業千萬避開這四個雷 下面我想提出四個對硬件方面的創業者的建議。 ·專注解決一個明確的用戶痛點 選方向一定要謹慎,不要跟風,專注的解決一個明確的用戶痛點。想做平臺,以后再說。這個其實是很危險的,尤其對于一個小的創業者來說。如果一個領域巨頭都已經介入,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小創業者,你處于的地位是非常嚴重的劣勢的,你的成功幾率是非常非常渺茫的。 另外還有渠道的問題,其實一個小創業者崛起的機會并不如一個巨頭。也許你會說小米當時不也是創業公司嗎,但是小米是一個有特殊資源豪華團隊的創業公司,它在還沒有什么產品的時候就已經估值上億美金。如果你有這種能耐的話,也許你可以試一試。如果沒有的話,不如找一個其他領域。 還有,比如說你很有創意,做了一個潛在市場很大的產品,這個產品被某一個巨頭看到了,我們就不說名字了,我們知道軟件領域有些巨頭有時會山寨創業者的點子,其實硬件領域這個問題同樣嚴重。我作為一個巨頭公司,我在業務A賺了很多錢,看到你小公司在業務B很有潛力,我就來復制山寨一個B,然后我的A業務賺的錢養活著我B的產品,那你怎么跟它競爭呢?怎么活得下去呢?所以一定要避開那些大公司已經明顯做出不錯產品的領域,千萬不要同質化。 一些通用式的概念也是很危險的,比如機器人,這個炒得很火,但是還沒有一家公司做出巨量的機器人出來。如果真的要做一個完整的機器人平臺,它的創造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成本是非常高的,只適合于一個巨大的公司,像Google、百度也許可以做這樣的工作。 ·拒絕用賠錢賣產品換來用戶 第二個建議,我們如果很單純、簡單、粗暴的去想雷軍的成功,只是把互聯網模式移植到硬件,這絕對是不夠透徹的。如果認為用賠錢賣產品換來用戶就可以賺錢,這個思維肯定是有問題的。因為你做產品,如果量做大了,賠了那么多錢,你有沒有融資的能力,還有,你有沒有考慮每一個硬件產品可能有退貨,有客服,還有各種方面渠道的問題,是軟件沒有的。所以你如果沒有想好,你會突然發現這10%的賠錢會變成30%、40%,這么一滾動,公司就做不起來了。所以靠賠錢模式來換的,我們是不太認可的。最好是能夠做的產品的本身就是一個好的硬件,而且最好能夠不賠錢。 如果你還不相信我說的話,我們來看看所謂的世界最大的、最棒的、最賺錢的公司,它是怎么做的。蘋果作為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忠誠大量用戶的公司,即便到了2014年,它的銷售額還是90%來自硬件,所以我們這方面千萬不要太樂觀了。 ·不要過分智能化 千萬不能把智能當做一個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需求跟我們的功能兩者是不一定一樣的。以前我在蘋果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產品叫Apple Newton,就是PDA,雖然它很智能,可以做手寫識別,可以做各種智能化的人機界面,但是它并沒有什么卵用。用戶購買的不是智能,買的是功能。蘋果第一個版本的iPod一點都不智能,也沒有什么功能,只有一個簡單的菜單,但它解決了用戶痛點,你可以存1000首歌在這個機器上,而當時MP3的致命弱點就是最多能存一兩百首歌。 ·對相關供應鏈有深度的了解 千萬別以為只要找好硬件團隊,把量產交給代工廠就萬事大吉了。軟件開發好了、部署好了,丟到網上就進入了使用階段,但是硬件還有打樣、優化、開模、量產,甚至你在設計的時候,選了很好的芯片,但它還是會出問題。你可能也沒有考慮到,它今年量產能不能達到量和需求。在各方面的問題,有好多的坑在里面。所以你很需要對相關供應鏈有深度的了解,開發、生產、量產要結合,你的公司需要這方面專業的人才。 最后我想談一下未來到底會怎么樣發展。未來有440億臺的智能硬件的產生,在這個狀態出來之前,我會抱著謹慎的態度,不會大膽預測在哪一年會有井噴的狀態。我要談的一點是,痛點、品牌、分工、優秀硬件方面要做好,然后慢慢的才會有標準,然后降價,然后有一個殺手級的產品,然后會成為平臺。這就像我們在六年前對移動互聯網做的預測,這是我們對智能硬件對未來的一些展望。謝謝大家!
(本文系李開復7月22日在新京報與創新工場聯合主辦的創客論壇上的發言,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