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企業培訓網 > 管理學堂 > 經營管理 > 管理者的新使命、新天職 |
管理者的新使命、新天職 |
信息發布:企業培訓網 發布時間:2015-6-16 10:59:42
|
|
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楊杜
企業三命說,是指企業的宿命、壽命和使命。 宿命。根據企業總體的發展規律,企業隨其發展最終會滅亡,這就叫宿命。我所了解的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企業在英國,歷史也不過300多年。我們或夢想或遠景或希望企業成為百年老店,但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生生滅滅的規律,對此恐懼、傷悲、或感到榮耀都是不必的情感。當然,你也可以修煉到佛學心經所講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層面。 壽命。企業的生滅或蛻變有一個時間段,我們把企業從設立開始至清算退出破產的時間段稱為壽命。其中有可以劃分為一些階段,比如前面所說的壽命周期。 使命。不能說因為企業有了必然要滅亡的宿命,作為企業家就也講宿命,不去努力了。恰恰相反,正因為企業有宿命,企業家更有使命感。就是說企業家通過自己正確的決策和意志力,使有宿命的企業更好、更健康地活下去、成長下去。即使企業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陷阱,很多常人難以忍受和理解的困苦,使命感也會激勵著企業家不斷地去奮斗,去超越。正如任正非所言:生命總是要終結的,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延長華為的壽命,不要死得那么快,更不要死得那么慘!使命不是你要做的、喜歡做的事情,而是你必須做的、不得不做的事情。 中國企業目前所面臨的一個普遍使命就是“二次創業”,是如何實現“三轉”——轉型、轉移、轉交。轉型就是有原來追求量的成長轉型為追求質的成長。比如確定“全球化的公司、世界級的三角”愿景后的山東威海三角集團,其轉型戰略就是要建立新的生產力模式和市場價值體系,從主要依靠資源的投入,轉變到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效率的軌道上來;從主要依靠簡單擴大在生產的規模經濟,轉變到主要依靠集約生產、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優化結構的軌道上來;從立足本土經濟,轉變到立足于全球經濟的軌道上來;從主要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轉變到追求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協調增長的軌道上來。這就是三角集團“給社會帶來進步,為人類創造文明”使命下的新任務。 轉移就是企業要整合更廣范圍的資源,適應全球化的大趨勢。逐步做到理念全球化,市場全球化,人才全球化,戰略全球化。不斷將資源由附加值低的地方轉移到附加值高的地方,這就是企業家精神和使命。 轉交就是設計讓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并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然后給年輕人讓位子,為年輕人出點子。正如我們前面所講,退居二線的顧問崗位的職責是:只搞建言,不搞建設;只干服務,不干業務;只管驗收,不管創收;只謀戰略,不謀戰術。也就是在顧問位置上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這是企業家對企業壽命周期的管理,其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企業的長壽。 企業家“三天”:天職、天緣、天意 企業家管理企業,應該保持什么樣的價值觀念呢?我把它總結成企業三天說,即天職、天緣、天意。 天職。天職有三種解釋。一是天的職責。中國古人認為四時變化,百物生長,是天的職能,因稱“天職”。如《荀子·天倫》講“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二是指“應該承擔的責任”,不講是誰賦予的責任。三是來自宗教的概念,意指“上帝安排的任務”。我們在此采用第三種解釋,認為天職和信仰有關系,但又不一定和上帝有關系。 在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對《圣經》的翻譯中,首次將這個詞與世俗意義的“職業”一詞的用法聯系起來,從那時起,“天職”不僅指上帝委派的工作,而且指上帝委派的這項工作是要在世俗的職業中實現的。馬克斯·韋伯對此做過深入研究。韋伯發現,近代資本主義除了以其理性主義的特征區別于傳統社會中的資本主義之外,在近代資本主義精神中,最重要的是一種“天職觀”的觀念。“—個人對天職負起責任——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社會倫理中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根本基礎。”天職觀是一種剝離于職業活動內容的義務,至于職業活動到底是什么,卻是無關緊要的——干什么都一樣,都是“革命”工作。你不見得是侍奉上帝的牧師,你從事企業活動,也是在履行天職。這與我們經常講的敬業精神、奉獻精神、職業意識關系密切,只是更虔誠了一些,更敬畏了一些。 在中國,有天職觀念的企業家不一定是信教,但是有信仰,比如共產主義信仰,比如祖先信仰。不管他做的是什么行業,不管他企業的戰略目標是什么(擴張、利潤、品牌等),他總是兢兢業業地、極其認真虔誠地把它做好。在追求名位財色的個人目標的人看來,他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不合理的。剛才我講到,使命不是你要做的、喜歡做的事情,而是你必須做的、不得不做的事情。為什么他會這樣?這就是他天職觀念的表現。 天緣。你怎么就碰上他(她)了呢?這里有天緣。企業經營要交往很多人,有些人不一定是你作為個人很喜歡的但你作為組織人,作為經營者,必須交往而且要很好地交往,處好關系。做企業,要找好的感覺,在目前供大于求的市場中,整天和供應商打交道應該是比較爽的,有錢就是爺!你是客戶你就是上帝!但作為企業人,尤其是領導者,你為公司成長著想,你必須以客戶為中心,一天到晚圍著客戶轉,虔誠地為客戶服務。 從個人感受講,做教授,同樣有自己的天職要求。有些時候朋友介紹的課程中,某些聽眾你并不太喜歡,但既然答應人家了,就要守誠信,認認真真把課講完講好,他和你觀點不一致,價值觀不一致,或者水平太差,也要盡力配合、變革來適應他,絕不能像某些個別老師一樣和學員吵起來。從立場上講,做管理者,研究管理學,就是要明白和做到,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價值,我們必須努力去發現和活用他的長處和價值。“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要珍惜每一個短暫的緣分。 緣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我把它稱為天緣。為什么遇到這樣的上級、下屬或同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客戶?這都是一種緣分,不是你什么都可以選擇的。努力去理解,去做好就行了。有智者問:什么人最重要?回答不是父母,不是孩子,不是閨蜜發小,而是隨時隨地你身邊那個人!人應該重視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緣分都是很重要的。陳勝為車夫莊賈所殺,就是史上一個典型證明。 天意。一個企業的成長是看結果還是看過程?是順利還是曲折講的是過程,講的是命苦還是不苦。是成功或失敗講的是結果,講的是命好還是不好。從管理者的立場看,自然是結果重要。但這種結果往往不是因為我們特別能干,特別努力而達到的,而是自己被置于一種不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環境之內而得到的,是由于有很多客觀的、不為所知的原因達到的。盡管我們可以總結處不少的經驗或教訓,但我們不能完全控制企業經營的結果,中國企業的成長還基本處于一種自然王國的狀態,成功或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天意。許多著名企業家認為:我之所以能做成現在這樣有些成就,是因為趕上了好時候,趕上了好政策。他總想把原因歸為客觀,強調盡人力,聽天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在唯物主義者理解為天賜機會,天助我也!一個人,在遇到失敗和挫折時,似乎也應該有些天意觀,不要講問題都歸到自己身上,引發過大壓力,患上抑郁癥,要通過天意觀學會排解,以利東山再起! “三天說”歸納為一點,即管理者如何把握自己的立場、心態和感情,正確引導自己對事,對人,對結果看法,使自己保持理性主義和職業精神,推動企業獲得持續的成長。 企業領導者的新使命和新天職 古人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己為鏡可以促進退。史鏡、人鏡可以防己過,銅鏡、己鏡可以正己身。今后,在繼續學習優秀標桿企業的同時,還要以己為鏡,向內反思自己。以己為鏡,有三個基本角度,一是通過歷史性反觀,發現自己的進步或退步,二是通過邏輯性反思,整理自己的思想和體系,三是通過良心性觀照,修正自己的言論和行為。以己為鏡,不是靈魂深處爆發革命要死要活,也不是專心致志地修身養性,而是要為了為本我定位——可能是堅守目前的崗位或目標,也可能是去尋找外在世界中更寬闊的服務對象,尋找更有意義的奮斗目標。 中國大企業發展到現階段,應該回歸原點思考問題。小贏靠聰明,大贏靠品德,共贏靠機制;小富靠勤勞,大富靠智慧,共富靠制度。機制的進步才是真正的進步,制度的創新才是根本的創新。秦始皇的偉大之一就在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的制度建設,秦朝政府短命,但其創造的制度持續千年。原點就是思考企業領導者的使命——過去我們創造物質財富,今后我們要創造規則制度,創造新的商業文明!這應該是新時期中國大企業領導者的新使命。 做政治家可能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做企業家可能要“你事、我事、他人事、事事分清”,為自己做好職業定位,約束好自己的言行。比如: 不在官員面前炫富 不在員工頭上耍權 不在同行背后挖角 不在外行領域投資 我們的社會需要一大批優秀的“職業企業家”,優秀的職業企業家需要超強的職業定力,我認為包括三方面:第一是事業領域上的定力,第二是思想言論上的定力,第三是世俗人情上的定力。事業領域上的定力就是要聚焦主業,專注核心。思想言論上的定力就是要聚焦工作,深思慎言。世俗人情上的定力就是要敬業自律,管好財色。履行職業責任和企業公民責任,是新時期中國大企業領導者的新天職。 |
 |
版權聲明: |
1.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2.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企業培訓網立場,本網站不對文章的真偽性負責。
3.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轉載刊發僅為網友免費提供管理知識與資訊,不以贏利為目的。
4. 用戶如發現本網刊發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權方面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本網站經核實后將進行相關處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