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希蘇
比較不同的領導風格
我們靠什么領導?從管理風格上看,我們熟知的領導風格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不排除有的人兼有兩種或全部三種風格。一是強勢式,靠鐵碗,靠威嚴進行領導,典型人物有秦皇漢武;第二種是精英式,靠智慧,靠才能領導,代表人物是諸葛亮;第三種是權謀式,靠手腕,靠城府領導,劉邦,曹操屬于這一類。
反省我們對這三種領導風格的態度是一件有趣的事。我們一般不特別偏好或排斥某特定風格,特別是,如果威嚴強勢與仁愛體恤結合,精英領導如果能平易近人,不那么透明的權謀領導如果不失公正公平,我們樂意接受,樂意跟從。
人們接受強迫,強勢
這三類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個人英雄主義,三類人都是強人,差別在于獲取領導的資格的途徑不同,分別靠能力、才華、心智贏得在人們心中的權威。下屬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們崇拜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的領導,欣賞精英人物,心甘情愿讓他們領著走。
二是強迫性,他們的權威不容挑戰,他們的指示不容置疑,民眾只有服從的份,執行的份。尤其是人數最多的第一類領導,簡單粗暴的作風,簡直是他們的商標。說來也怪,項羽、張飛、李逵式的人物,在文學作品里,粗暴的性格寫得淋漓盡致,但人物不是按反面角色表現的。皮鞭子沒落在我們身上,我們覺得他們的性格挺可愛的。相反,那些城府深,圓滑的,言不由衷,讓人琢磨不透,人們反而不喜歡。他們處事不透明,神秘感讓人又敬又畏,他那邊沖你笑,你這廂擔心那里面藏著刀。文學作品也不推崇他們,劉邦、劉備被寫成無能的人物。人們一邊讀他們的故事,一邊納悶:他們何德何能,憑什么能讓一群將才、帥才為他們賣命?
強勢領導的歷史原因
古時候多強勢領導,原因可以想見:當時的領導行為主要體現在戰爭狀態和強制性項目中,如水利,長城,建筑,將為數眾多的分散的人聚集在一起,完成一項事業,理應要求高度集中,控制,管理,理應呼喚權威式領袖。從事的工作多是體力的,不需智謀,無須籌劃,目的也簡單,沒有深刻的道理;由一個領導發號施令,下面照辦執行就行了。需要提防的是民心,既然民眾要為領導賣命,又得不到什么個人好處,靠強制是形勢所迫,沒有別的選擇。
領導風格似乎遺傳,今天我們看到最多的還是說一不二的強勢領導風格。但是我們的強勢領導的勢頭還同改革的現實有關。這28年中,許多公司被“英雄創造歷史”般建立和發展了,這些公司的成功故事都同一個傳奇式的核心人物分不開。個人因素加上際遇是他們成功的秘訣。制度、企業文化、價值觀、團隊提上議事日程還是近幾年的事。現在我們在不少企業里仍可以看到這樣的領導,憑借他們在創業期間的特殊貢獻,在公司里惟我獨尊,不可一世。對二把手也會破口大罵,毫不留情。發指示時一言九鼎,不容挑戰。對員工嚴格控制,執行紀律鐵面無私,不把下屬管的服服帖帖,顯不出老總的威嚴。下屬呢,當然是服從,哪怕是被動的服從,不情愿的服從。謹慎做人,遇事請示,不敢自作主張。上級的指示,教條地一板一眼地照辦,決不敢擅自發揮,更不得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執行,這樣,出了錯也好交代,自己無須負責,工作上的損失嗎,那就顧不得了。
強勢領導受推崇的個人原因
強勢領導風格很吸引人。能發號施令,是個人的本事,釋放出個人的能量,享受著人們的贊美,接受人們的歡呼,自然很消受。
我國沒有民主傳統。我國老百姓有“英雄崇拜”的心結。他們不反感強勢領導,也不泛泛地反對強迫作風。只要有道理,會產生積極結果,不但理解強制,而且支持。例如,華為規定第一個月的工資必須寄給父母,以謝養育之恩。這種干預個人權利和自由的規定在任何西方公司都是不可思議的,然而,中國人對這一條感慨不已,稱贊有加。
強勢領導面面觀-好處
一個企業,有一個高明的人領導,那是企業的福分,沒有這樣一個人,是企業的不幸。成功企業常常有一個或者一批特別優秀的人物。我國有一批這樣領袖型的企業家,在短短的十幾年里,從無到有,或將一個個虧損的,經營不善的企業變成世界級的企業。他們的領導能力與他們的貢獻一樣,可以與任何一個世界一流的經理人媲美。他們是我們國家的驕傲。人們尊敬他們,甚至崇拜他們,理所當然。一把手對企業的重要性,國內國外皆然。我們看到國際巨人企業選擇總裁的時候不遺余力,那認真程度,不下于選國家總統。我們也看到國內無數活不過兩年的,或者兩年以后還病病歪歪的企業,多是糊涂蟲當家,不知自己應該干什么。有好的領導是第一位的。剩下的問題才是領導風格。
強勢領導之所以受推崇,還有另一個原因:節省時間,收效快,效率高。因為強勢領導果斷,一人說了算,不征求他人意見,或他人習慣附和,決策速度快。又由于個人有威信,大家心甘情愿執行,效率極高。這一點上可以類比政府。專制政府決策快,行動快,見效快。在決策正確的情況下,遠比民主體制效率高。民主程序耽誤時間,但是包含了防止領袖錯誤決策、武斷執行的機制,可以避免錯誤決策得到通過。
問題在于我們往往忽視了強勢風格可能造成的以下弊病。
接班人――中國企業的成功常常靠過于依賴一個領袖型人物,一旦這個主心骨離去,沒人壓得住陣腳,可能出現混亂,發生災難性后果。他個人的崇高威望,對自己超群能力的信心,不會去鼓勵獨立思考和不同意見。久而久之,他的周圍形成一群忠心耿耿,執行力強,但缺乏主動思維意識,依賴性大的管理團隊。在這樣的組織內部,要不是有意識地早早培養,很難挑選出能取而代之的接班人。
權力失控――公司一般對強勢領導缺乏約束力,如果本人不自持自重,個性過于張揚驕狂,不適當的運用手中的權力,可能導致公司治理機制癱瘓,給投資人帶來損失。又由于決策太個人化,形式上的征求意見和表決不能挖掘集體的智慧,過程缺乏監控,結論不經論證,決策的錯誤造成的后果也是全局性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們的責任也太大了。張瑞敏在辦公室里放了一個泰坦尼克號的模型,為的是提醒自己謹慎從事,不要大意翻船。柳傳志也看到了強勢領導潛伏的危機,提出“制度的關鍵是制約一把手”。
脫離群眾――強勢領導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他們過去的成就可能成為他們的包袱,人們對他們的追捧使他們放不下架子。在公眾面前,他們有意無意維持自身的高大形象,不能像普通人那樣輕易承認自己的無知,無能,弱點,過失;出了失誤,即便他們不想推諉責任,也會有下屬為了維護領導威信,主動幫他掩蓋,代他受過。他們和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造成若即若離的神秘感,讓人見得著,摸不透,只好敬而畏之,以免小的們“近之則不遜。”他們縱容下屬對他們的崇拜,為的是發布的指示可以得到迅速的執行。這一切可能產生一個麻煩:人們不敢和你說話。當你聽不到來自下面的聲音,當人們不告訴你你不愛聽的事實,向你隱瞞真相,那豈但悲哀,實在太危險了!而在那些享有絕對權威,自以為是,高高在上,強勢領導的身上,不幸這正是我們經常見到的情況。
意見一面倒――強勢領導的一個副產品是高壓。有形的高壓政策來自公司的規章制度的執行,來自管理層管束的力度,無形的高壓則可能來自領導者的個人魅力,使人們不敢說不。在沒有主見或者沒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壓力有積極作用,它推動決策的執行;一旦有問題,有不同意見,壓力造成的唯一結果是問題被掩蓋,不同意見地下化。掩蓋問題是把今天的麻煩推倒明天,不同意見地下化導致人心渙散,表面服從,心里在盼著你失敗,看你的笑話。強勢領導不擅長用目標激勵,沒有耐心把道理說透,讓人們自覺自愿地跟從。他們維持領導權威最得心應手的工具是胡蘿卜加大棒。在強勢領導的公司里,我們看到不按常規越級提拔,重金獎賞的案例。也看到不和領導保持一致的人被整得灰溜溜,在公司沒有出頭之日。
造成弱勢下屬――有的強勢領導容不得人,認為自己最棒,別人的主意不及自己的好,計劃不如自己的周全,他們喜歡的是順從的下屬。久而久之,有獨立思想、主意大的下屬覺得再也學不到東西,又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于是萌生去意。領導者如果不能及時覺察,采取挽留措施,這一類人終究要離去,剩下的多是習慣于聽命、不理解不同意也執行的傳統式好員工。
強勢領導高處不勝寒,孤單,找不到知音,其實不是別人高攀不上,而是沒有寬容的態度,把朋友拒之門外。
領導不必是強人,但是會用人
在今天的新形勢下,強勢領導應該重新檢討個人在企業中的定位,具體體現在如何擺正個人作用和集體智慧的關系,把握集權和放權的尺度,實施科學的決策程序,保證各種意見都能充分發表,不同意見包含的建設性成分予以采納。這正是二十一世紀新型領導的風格。
《基業常青》和《從優秀到卓越》兩書的作者詹姆斯·柯林斯率領一群學者用十幾年的功夫,研究十余家卓越公司的成功經驗。在十五年的跨度里,這些公司的市值比優秀公司增長快6倍,比紐約大盤指數公司增長快15倍。在總結它們成功經驗的同時,柯林斯得到一個副產品。他發現這些卓越企業的領軍人物,有方向,有頭腦,有毅力,但是謙遜,不張揚,甚至靦腆。他們果斷,有魄力,但是情商高,善解人意,善于溝通。這便是他們的力量所在:內在的力量!同樣的好主意,在強勢領袖口里發出,是高高在上,是高明,是命令,而他們,用溫和的口吻表達,別人更愿意去執行。沒有一個一把手靠粗暴或霸道左右著公司前進的方向。
我們歷史上有劉邦,以弱小的勢力打敗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他總結勝利經驗時承認:“出謀劃策,制定作戰方針,我不如張良;制訂典章法令,管理政務,籌集軍費糧草,我不如蕭何;帶兵打仗,做到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接著,他話鋒一轉,道出天機:“此三人皆為人中豪杰,均能為我所用,這是我戰勝項羽的主要原因,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也不能用,所以他注定要滅亡。”
無獨有偶,美國上個世紀的鋼鐵大王卡內基,他為自己選擇的墓志銘是:“這里躺著的人知道選用比他能力更強的人為他工作。”他是商界翹楚,工業領袖,大慈善家,在許多方面被奉為成功人士的典范,他自己最得意的本事卻是用能人。
強勢領導時代正在過去,人性化領導正在成長。我們面臨著學會激勵、鼓舞、引導人,創造人盡其材的環境的任務。這,將是我們這個新時代領導的挑戰。為什么會發生這個變化?
我們先來看一看強勢領導存在的條件,然后考察這些條件正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清楚了。
強勢領導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個人能力遠遠超出被領導者;
2.個人掌握著他人不掌握的信息;
3.個人掌握著絕對的權力或不容置疑的權威;
4.被領導者沒有自主意識,接受強制;
5.被領導者沒有知識,沒有主張,沒有前進的要求,惰性強
6.情況緊急,必須當機立斷。
這些條件正在改變或者離去,請看:
1.人不是萬能;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隨著競爭的激化,管理越來越復雜,由一個人獨當一面,像將軍率領士兵作戰那樣的局面微乎其微;
2.在信息時代,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沒有一個人能掌握全部信息;
3.沒有人掌握絕對的權威,即使你擁有企業的大部或全部產權,你只對企業的方向和命運有絕對的發言權,而不是對人;
4.隨著自由民主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不接受居高臨下的強制;
5.在知識經濟時代,員工受教育程度高,進取心強。
可見,只有在緊急情況下,強勢領導才適宜。在平時,靠強制,靠壓服,正在成為過去。
不是民主管理,是以人為本
我們常聽到強勢領導們說,他們感到很難把握分寸的一個題目是民主和集中。民主與集中是政治概念,在企業管理上,民主和集中是個偽命題。民主的核心問題是國家的主人是人民還是君主,政府的職能是服務還是統治?它延伸的命題是如何讓主人的聲音準確有力的表達出來,讓服務型政府尊重。企業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企業的主人是投資人,股東大會是不容置疑的最高權力機構,股東的意見由董事會代表,公司法對此有規定,主人沒有不受尊重的問題。職工代表大會不應成為像人大那樣的最高權力機構,公司的決策不能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舉手表決,財務不必全部公開,職工的工資不應由勞資雙方協商確定。
人們之所以誤以為企業有民主管理問題,發端是企業的管理人員自視為干部,做派也像官僚,政府有聽取民意為民服務的責任,便順理成章地以為企業管理中也有個民主作風的問題。企業不提倡任何人對任何事情都發表意見,只提倡讓所有有關的人參與討論,獻計獻策,統一認識。鼓勵員工發表意見應該是定向的,不是發散的。
企業和強勢領導面臨的真正具有挑戰性的命題是以人為本。強勢領導的風格與以人為本的文化互見消長。人性越是得到尊重,強勢領導越是失去魅力,成為過時的古董。現在最為推崇的領袖是不是叱咤風云、發號施令的人,而是能團結人,將團隊的力量最充分調動起來的人。做這樣的領袖,需要調整我們對人的認識。
我們在向西方學管理的時候,注意的多是理論和技術層面的東西。近十年里,我國的管理學界把西方所有的重要的管理著作、管理理論、管理技巧、管理工具介紹到國內來了。我國的企業也聘用所謂“空降兵”或者“海龜”們,或是曾在外企擔任過高管的職業經理人。從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看,西方公司不再擁有秘密武器,我們再也不缺知識和技能。我們的企業努力在向國際標準看齊,采用最先進的管理方法。但是我們發現,我們的管理有效性同西方公司仍有差距。用同樣數量的人,同樣的技術和設備,生產類似的產品,我們的成本和質量不如我們的對手,財務業績也遜于對方。這是什么原因呢?
親身在優秀的西方公司和典型國企兩類企業里工作過的人,會感到兩者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這個差異主要體現在對待個人的態度上。西方公司比較尊重個人,善于用共同的目標鼓舞人,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有利于發揮個人聰明才智的人文環境。上下級之間關系平等,輕松自然,沒有距離、緊張、敬畏,沒有人為的接近群眾,扮演普通一兵的努力,也沒有居高臨下的關懷。這里也許隱藏著上面問題的答案。
企業管理的章法,表面上看,反映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應該是普遍適用于東西方的。但是,西方的管理理論和方法是西方人為管理西方企業而創造,離不開他們的文化土壤,帶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對西方人來講,以人為本像呼吸那樣正常,已經視而不見,介紹管理經驗的時候,不會特意書上一筆。我們的企業如果對此沒有自覺,我們在學習管理的時候,難免有機械模仿,做表面文章之虞,好理論最后也做走了樣。
企業與企業的競爭是人的競爭,這已是人們的共識。人們的注意力從產品,到生產,到競爭對手,到市場,到客戶,現在到員工,轉了整整一個圈。管理正在朝人性化方向發展,這是競爭的升級。對中國企業來講,也許這是最大的挑戰。我們沒有人本主義的傳統,用以人為本取代自我中心,平等取代偏見,是一場意識革命。為了理解這個挑戰的嚴峻程度,讓我們先認識人本主義。
西方的人文主義
西方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源遠流長,與它的民主傳統一脈相承。西方民主源于古代希臘。所謂民主,demo-cracy,本意是人民-統治,是一種政體。古希臘的城邦是國家的雛形,規模不大,只有萬把人,扣除兒童和奴隸,可以投票的只有幾千人。他們實行的民主制,就是直選政府,用國民賦稅支持政府開支。今天的共和制是那個制度的延續和發展。
人本主義,又稱人文主義,是以人為本,重視人自身及其價值的一種思想態度。當初提出人本主義,是為了挑戰神的權威和教會的勢力。十四世紀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是始作俑者,當時出現一批作品,反對教會的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肯定現世生活,肯定人有追求財富和幸福的權利,歌頌愛情,要求解放個性。這個思潮繼而引發宗教改革,進一步把人和王權從神權中解脫出來。
到了十八世紀,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們高舉理性主義大旗,進一步批判神權,同時向專制,向王權,以及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切壓迫人的不平等開火。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提出現代國家理論。認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主權不可剝奪,不可轉讓。人民結成國家,委托一些人,以政府的形式,管理國家的公共事務。政府的職能定位為服務,政府成員不是官,是“公眾服務員”,這就是我們今天公務員的來歷。從此人本主義更加深入人心。
美國的先期移民們,為了擺脫宗主國英國的控制,捍衛自己的權利,進行了獨立戰爭,獨立宣言是他們為自己的正義戰爭辯護的最好的解說。它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概括了西方人本主義的精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這樣界定政府:“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中間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力,則是經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對這些目標的實現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予以更換或廢除,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1789年的《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堅持“人人生而自由,權利平等”,這些權利被界定為“自由,財產,安全,及反抗壓迫”。
西方的人文主義經歷了幾百年的過程,自由、平等、獨立、人權、個性等已成為西方的核心價值觀,有如基因,將他們同東方人區別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