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企業培訓網 > 管理學堂 > 經營管理 > 中國人的管理行為 |
中國人的管理行為 |
信息發布:企業培訓網 發布時間:2015-10-2 17:49:48
|
|
作者:曾仕強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西方人從西方看地球,東方人從東方看地球,竟然產生兩種不同的看法。影響所及,形成東西方管理行為的差異。西方人觀察宇宙萬物,發現所有生物,都發端於一個基本細胞;基本細胞分裂寫二,二分裂為四,四分裂為八,這樣發展下去,終於形成植物、動物與人類。 中國人考察宇宙萬物,發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谷绱松幌ⅲ臀鞣娇茖W所發現的事實,可以說完全一樣。 但是,進一步推究「一怎麼能生二」時,彼此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西方人認為「一個基本細胞分裂為二」的原因,是由于二構成一」(馬紹伯先生指出:二構成一,就二看,是兩種現象)。二構成一,當然很容易分裂為二。我國先哲也肯定「太極是陰、陽所構成的單元」,不過「二構成一」之外,尚有「一內函二」的用意(馬先生說:一內函二,就一看,則兩種現象皆發於同一本體,老子所謂「同出而異名」,正是如此)。 西方重視「二構成一」,總是以個體的對立看事物:公司有勞、資的對立;同仁有優劣的對立;企業生存競爭,亦有其沖突的對立。 中國古人體認對立固然存在,卻也相輔相成。如果由「一內涵二」的取向,不難發現「對立存在於統一」,所以中庸說:「萬物同時生長而彼此不相妨害,道理一齊實行而彼此不相違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有公司才有勞、資的存在,彼此應該互信互諒;同仁間有優才顯得有劣,有劣也才顯得有優,大家應該互助;有同業的競爭,才能力求精進,必須合理合法以謀公平合作。 「二構成一」在管理上產生西方人「一切依據是非來判斷」的科學化行為。對就是對,錯即是錯,相當簡單明了。西方管理,喜歡問:「Which is right? A or B?」而他們的答案,往往都很肯定,不是「A is right」,便是「B is right」。若是「A is right」那麼A就成為共同遵守的標準;如果「B is right」,B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標準。他們把判斷是非的結果,明訂為公是公非,稱為「標準化」(用科學的方法,研究訂定事物的標準,并力求其切實施行)。為求組織成員,共同遵行既定的標準,自非「明言」一切說清楚不可。同時要求符合同一標準起見,於是明訂為制度。大家一體遵行制度,叫做「制度化」。制度是企業組織所有成員一切分工合作的基本規范,是管理的出發點。任何成員,其行為合乎制度的即為「對」的行為,否則便是「錯」的行為。前者為組織所歡迎,後者則為組織所不容。 A和B之間,有一條直線,表示A大於B則A對;B大於A即B對。是非有所爭執的時候,采取「多數決」的民主方式,居於A和B的彼此「制衡」,來決定孰是孰非。爭執獲得協議之後,立即修訂原有的制度,成為今後未再度沖突之前的標準。西方的「二構成一」觀點,形成他們的「制衡思想」麥展為「經由談判,分出大、小或是、非,以便共同遵行」的「制衡行為」。 這種行為,其理論基礎乃是「個人主義」!刚勁小怪浮笣M足各自的需要而進行的交易」,「是非」在確立個人的權利與義務,而「制衡」則在維護并增強個人的權益!敢粌群乖诠芾砩弦伯a生中國人「圓滿重於是非」的人性化行為。我們常說:二這樣做對是對,可惜不夠圓滿!箍梢姟赴咽虑樽鰧ξ幢鼐褪前咽虑樽龊谩梗袊艘蟆赴咽虑樽龊谩梗莾H止於「把事情做對」。 中國人當然也問:「甲對或是乙對?」只是答案很少是「甲對。」或「乙對!箙s多半是「甲對,乙也不見得錯!够颉敢义e,甲又對到那里去?」除非實在是十分明顯而簡單的事情,否則我們總覺得「是非難明」!中國人重視是非,卻更了解粗理很好講,任何人開口便可以說一大堆道理;細理不好講,仔細推敲起來,每一個人所說釣道理都存在著若干疑難;微理很難講,再深究下去J到了十分精微的地方,似乎永遠說不清楚;玄理猶可講,沒有辦法當中,往往會祀道理說得玄而又玄;妙理不可言,真正的道理「多半妙不可言」,同時覺察「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的障礙」,因而非常謹慎,不敢擅下判斷。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相信資深的主管,都有這種經驗:某件事情出了差錯,關系者一共只有甲、乙、丙三人,但是甲說得理直氣壯,乙、丙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常常指責中國人愛說理由,個個都是找藉口專家,弄得主管左右為難,不知誰對誰錯,實在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因為道理人人會講,是非卻很難明斷!我國的太極圖象,并非憑空玄想而來。太極代表「圓滿」,根本上是一主體。在此同一主體內,產生「是」「非」兩種相異的現象!复艘嘁皇欠,彼亦一是非」,成為中國人的一太極思想」,發展為「聽一句話,要先問清楚究竟是誰說的,以便決定是否遵行」的「太極行為」。 這種行為,其理論基礎即為「交互主義」。中國人既不完全奉行個人主義」,也不完全奉行「集體主義」;中國人既有「個人主義」思想,又有「集體主義」思想。常聽到中國人說「輸人不輸陣」,「團結起來才有力量」,但是語猶在耳,他麥現情勢不對,率先溜之大吉。然而卻有人說到做到,臨陣絕不脫逃,至死不渝的。中國人的原則,完全居於「看你對我如何,我就如何待你」的「交互」性,通俗的說,叫做「彼此、彼此」。我們放眼看去,宇宙萬物無一不是圓弧形的。凡直線形的,都是「人為」的,而「人為為偽」,形式化的東西,中國人比較不喜歡,其道理在此。 太極思想,彼此之間不是一條直線,卻是陰陽對稱,淳涵渾樸的圓弧曲線,形成管理上「不明確」的「分寸」。中國人必須害自把握自己應守的分寸,無過與不及,的確相當困難,儒要歷練與智慧,因此有些人十分厭惡,甚至到了怨恨的地步。日本人學習中國文化,便是由於智慧的限制,無法變化自如,所以學到後來,既沒有曲線,也沒有直線,只剩下一個圓形的外殼。日本人自稱「大和民族」,說起來就是「過份求圓滿」,形成「太順的『事大主義』」!柑槨沟牟繉,絕對服從的結果,固然有利于力量集中。但是,萬一決策有重大的錯誤,而此一決策者又「大而有力」,則大家盲口服從,勢必害己害國。歷史上日本軍國主義盛行,自殺飛機愚行,大屠殺蠻行,不就是最好的證明?日本人為了尋求「大和」,往往弄得沒有是非。他們一心一意追求利益,成為世人輕視的「經濟動物」。「日本第一」中蘊含著重大的危機,因為他們缺乏適當的制衡,活像一輛煞車不靈的汽車,走順路時很愉快,危急時真不敢想像。 「大和思想」發展為日本人「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一切為團體榮譽而努力」的「大和行為」。其理論基礎即是「集體主義」。太極行為的根源,是「人性」。凡人皆有喜怒哀樂之情,未發時謂之中,發而中節便是和。中國人所講求的「和」,是「用」的一種境界,而其「體」則為「中」。體不離用,用不離體,其間的不同,只在已發與未發。未發的「體」,沒有不善的;已發的「用」,便有善有不善。中庸特別指出「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說明我們所追求的「和」,乃是已發的善的情,而摒棄了不善的情。 成中英先生以孔子「一以貫之」的縱貫和橫貫兩種關系來解釋「持中致和」的道理。他說:『和』是橫的一貫,『中』是縱的一貫。文化本身應該有中與和的道理,這是中國哲學最基本的智慧!刮鞣饺,特別是美國人比較簡單,凡事只要想到自己的權益,「不要讓自己的權利睡著了」,每一個人都為自己而爭,最後總能達到制衡的結果!競人獨立,個人自由」所產生的個人行為,因利害關系相結合,「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成為美國人堅強的信念。 日本人也相當單純,凡事只須顧及對方,比比「究竟誰比較大?」你大我聽你的,我大你聽我的。這種「上級生」精神,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中國人就很復雜,不但想到「我」,還要顧及「你」,更不能忘掉「他」。我們上下、左右、前後都必須同時詳思熟慮,面面俱到,才不會不知不覺中樹敵,招來無窮的後患。在橫的方面,要「和」,對任何人的感情,都應該發而皆中節,保持恰到好處的人際關系。在縱的方面,要「中」,對於人事的處置,應該有自己的原則,時時刻刻都不離這一根本。中國人不能不堅持原則,否則人家會批評他「沒有定準」、「缺乏制度」甚至「胡作亂為」。 堅持原則又不能到處得罪人,弄得雞飛狗跳,妨害安寧。「持中致和」即是既要堅持原則又能和諧相處,所以「和」就是廣結善緣,用「廣結善緣」來「堅持原則」,既會做人又能做事,叫做「致中和」,乃是真正的圓滿。不能致中和,結果必然「和稀泥」。今天大家由於痛恨和稀泥而怪罪致中和,有似「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未免因噎廢食吧! |
 |
版權聲明: |
1.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2.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企業培訓網立場,本網站不對文章的真偽性負責。
3.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轉載刊發僅為網友免費提供管理知識與資訊,不以贏利為目的。
4. 用戶如發現本網刊發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權方面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本網站經核實后將進行相關處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