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楊江濤
營銷人早已經習慣了商品賣點式的思考方式,從一開始我們就慣性地尋找商品差異、特色,然后再決定商品的賣法。這種微觀思考方式已經禁錮了我們的思維,以至于一葉障目不見森林,那么營銷能否跳出具象來宏觀地看商品呢?
原來商品還有另外兩種特性:平臺化與模式化。
撲克是“平民”,麻將是“貴族” 撲克牌就是一種平臺化的商品:它成本造價低,到處都有賣;它可以在許多地方玩,甚至狹促如火車的旅行途中,并且不限人數——三個人“斗地主”、四個人“雙升”等,甚至一個人也可以玩玩算命游戲。
之所以說其平臺化,是撲克牌能適應各種各樣的場合,它本身就變成了平臺。本來玩撲克是需要一個場合,比如說桌子——即玩撲克的平臺,后來發現椅子上也可以玩,甚至在床鋪上也可以。撲克適應了這么多平臺,反過來,這些桌椅反而依賴撲克為平臺了,撲克這個商品就平臺化了。
麻將就不行了,它對玩的人數有嚴格限制,“三缺一”就不行。麻將的成本也相對較高,除了它的材質比較貴外,還必須得有一個專門的麻將桌和舒適的椅子,還得有房間,最好還得有空調,如果你打得久一些,旁邊最好還得配套個冰箱儲存點吃的。
麻將的高門檻決定了不能隨時隨地玩,當然這種高門檻也創造了生意機會,有些茶樓、洗浴中心有專門的麻將室,收費不菲。倘若他們經營的是撲克室,你覺得它還有生意嗎?
撲克牌和麻將的區別形象地說明了平臺化與模式化商品的差異:平臺化的商品能適應一切場合和一切機會。而模式化的商品帶有某種“訂制性”,還有些高門檻的意味。
王老吉為何用鐵罐 許多國內的企業運營者在營銷策劃上缺乏這個角度的思考,以飲料行業為例,許多運營者竟然對自己的飲料瓶體認知一片茫然,所以選擇瓶體時也是隨意的,發覺PET膠瓶裝貴,就換易拉罐,易拉罐有難度就換鐵罐,鐵罐成本高就換玻璃瓶,完全是“成本+隨機”導向地選擇瓶體,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瓶體與自己商品戰略是什么關系。
PET膠瓶裝的飲料,很明顯是“平臺化”的飲料,因為PET膠瓶裝的便攜性決定了你可以隨時隨地飲用。易拉罐和鐵罐很明顯是“模式化”的飲料,更方便放在桌面上,所以聰明的您就知道王老吉(這里指老牌紅罐王老吉)當初為何根本用不著PET膠瓶裝了。因為鎖定的消費場合在餐桌,根本沒必要另擴PET生產線,當然后來王老吉也開始有膠瓶裝了,那是因為王老吉從“模式化”的商品朝“平臺化”商品的邁步。
王老吉最初的成功就在于其商品的“模式化”,當初它根本沒有多少實力殺向商超,所以王老吉奔向了餐飲通路,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消費者不是隨時都怕上火的,而只有在吃東西時,看到辣的烤的食物等“記憶檢索”條件時,才會讓人想起吃多了會不會上火,而就在想起的一剎那,旁邊的冰柜里剛好存放著王老吉,你順手就可以拿到,所以王老吉的銷售達成就在于那幾秒鐘。
對比下白云山涼茶,宣揚“熬夜上火,就喝白云山”,我們知道有兩種行為容易導致上火:一個是吃東西,已經被王老吉搶占;一個是熬夜——人們通常都在哪里熬夜啊?
家里、網吧、公司,酒吧里熬夜不算,因為當事人不覺得自己熬夜,如果是家里,那就得讓你的商品進入到他家的冰箱里,如果是網吧,就得進入網吧通路,如果是公司,是不是得進入到寫字樓的自動售貨機?
但白云山涼茶的PET膠瓶裝更像是逛街時隨身帶的飲料!
而可口可樂已經完全朝平臺化方向發展了,它幾乎什么包裝都有:PET膠瓶裝、易拉罐、玻璃瓶、大瓶裝——可樂已經不是只針對某一機會的飲料了,而是針對所有機會,無論是在餐桌上,還是在街上、酒吧、士多店,無孔不入。沒有任何障礙地進入到所有的消費機會,你也不會覺得在任何場合喝可樂有問題,就如同喝水一樣。所以你就發現水飲幾乎沒有易拉罐或者鐵罐、玻璃瓶(巴黎水、依云等高附加值水飲除外),補水是基本需求,必須平臺化發展,決定了絕大多數水飲都是PET膠瓶裝。 王老吉開始出PET膠瓶了,是因為它已經做大了,像可樂一樣,向平臺化發展了。而之前提到的飲料業和飲料營銷策劃者們,竟然不懂得不同飲料瓶體背后所包含的意義,猜測王老吉當初沒有PET膠瓶裝是沒有拿到廣藥的授權,真是悲催!更可笑的是,和其正近期的定位竟然成了瓶裝涼茶,用PET膠瓶包裝刻意與對手區隔!
“平臺化”與“模式化”的勝者
iPhone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第一款移動終端,是一個模式化的商品,而它同時對于那些在其上面的應用軟件來說卻又是一個平臺。
作為一個模式化的商品,iPhone滿足了人們在移動狀態下的各種需求,游戲、購物、找路、SNS即時通訊等,它以一種多種功能的整合商品來滿足人在移動狀態下的多種需要。而諾基亞失敗的根源則是一根筋地把手機理解為接打電話的工具,它賣的是一個單一的商品,而iPhone賣的是一套模式的集合。
iPhone并沒有孤立地挑戰諾基亞的行業領導地位,而是糾集了眾多小軟件一起來圍剿諾基亞。從消費體驗角度來看,iPhone是個多種功能的模式化商品,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iPhone又是一個承載許多小軟件的平臺化商品。
安卓似乎受益于這種構思,用一種更開放格局更大的方式來對抗蘋果,那就是以自己的安卓軟件系統為平臺,適宜一切智能手機,糾集眾多二流的智能手機生產商來圍剿iPhone。通常我們把硬件看作軟件的平臺,如同PC是Windows的平臺一樣,而在安卓這里恰恰相反,軟件成了硬件的平臺。所以我們對商品的平臺化要有更本質的理解,那就是誰的適應性更強,誰的包容性更強,誰就是平臺。
我初次發表此觀點時,獲得了國內某知名肉類品牌一位營銷高管的共鳴。其經營的火腿腸與烤腸從表面上來看都是肉腸,但它們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商品模式:火腿腸因為既可生吃又可熟食,既可佐餐又能獨吃等適應性,成為了一種平臺化的商品;而烤腸必須得烤,決定了它必須配合一定的烤腸機器、燒烤場合、消費者吃的機會等,這些條件必須都配合好,烤腸才有售賣的機會。
那么哪類商品適合走模式化,哪類又適合平臺化呢?
一般來說,創新型、溢價型、小眾型的商品適合走模式化,而成熟品類、低毛利、大眾型產品適合走平臺化線路。創新型的商品一開始總是針對一小部分人,而要想從這一小部分人中獲利,你必須得溢價,而能支撐溢價只有模式化的商品才能實現;成熟型的大眾商品追求的是市場滲透率,這種商品往往是低毛利的,而要想薄利多銷就得增加你商品的適應性,就得讓你的商品平臺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