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香豹;通訊地址:葫蘆島市龍灣大街葫蘆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125001)
據統計,德國2014年1月制造業擴張步伐創下逾兩年半來最大漲幅,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升至56.5,連續七個月處于擴張區域。(若該指數高于50,表明制造業活動正在擴張;若低于50,則表明制造業活動正在萎縮。)
歷經百年發展后,在金融危機持續影響下的后工業時代,德國制造業依舊發展迅速,成為歐盟乃至世界的一大經濟增長亮點,細究其原因,尋找其百年長青的基因奧秘,或許能為中國制造由大做強、順利轉型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教育與制造業無縫隙銜接
德國制造業能夠具有強大的競爭力,百年不衰,很大程度得益于德國采用的制造業導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模式。
職業教育:“德國制造”的成功離不開富有活力和高水準的技術工人,德國約70%的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后會接受雙軌制職業教育,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展開職業教育。學校負責傳授理論知識,企業為學生安排到一線實習和培訓。政府對數百個職業制定畢業考核標準,以確保教學和人才質量的評判水平。這種職業教育最早于1972 由奔馳等大公司在巴登符藤堡州管理與經濟學院的基礎上,創立了校企聯合辦學的新型高等學校,并于1974 年由州政府確認定名為“職業學院”。此后,這類新型高校在巴符州蓬勃發展。職業學院的學生必須與相關企業簽訂學習合同,這意味著,職業學院的學生同時也是企業的后備職員。職業學院的專職師資隊伍約占30%,除了從大學和高等應用技術學院聘請兼職教師外,還聘請企業中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向學生傳授實踐知識。職業學院的學制為三年,學生不僅要學習大學的理論知識,還要進行職業實踐。職業學院的教學分別在學和企業中進行,即所謂的“雙元制”教學模式。每學期三個月理論學習,三個月企業實踐交替進行,這既能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又能調節學生的學習興趣。職業學校教育費用由國家承擔,企業實踐培訓費用由企業承擔。目前在德國可以參加的培訓職業多達350多種,同時,只有獲得了技師證書的人,才有資格獨立開業,創辦自己的工場與公司。要獲得技師證書,還需要在3年畢業后再當3至5年的學徒,直到通過資格考試。
應用技術大學: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是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聯邦德國出現的高等學校,主要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應用科技大學的教授除了必須有一定的學術資歷以外,還必須擁有五年以上的企業工作經歷。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完成規定的企業實習。報讀應用科技大學的學生必須完成九年制的文理高中,或者接受過相應的職業教育,并獲上應用科技大學資格。經過30年的發展已被公認為是德國高等學校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占高校總數的43.2%,與綜合大學、教育學院、藝術院校一起構成了德國高等教育新體系。除了數量多,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在德國高校中的地位也非常高。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畢業生進入企業高層的人也越來越多,如奔馳公司總裁施林普就是從這類大學畢業的。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學生人數普遍較少,平均為4 000人,學制為四年,提供學位。應用科技大學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向學生傳授就業必需的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以及在自由、民主、社會法制國家中的行為責任心。應用科技大學明顯的特征是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相結合,除了理論學習以外,學生還得完成不少于二十周的企業實習。
二、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
德國制造”的強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領先的產品技術含量,最前沿的創新技術與嚴謹的技術應用,成就了經久不衰的德國制造。
全員參與。德歷屆政府十分重視制造業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著力建立集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知識傳播和人力培訓為一體的科研創新體系。它的最大特色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的統一:科研人員出成果、企業出資本、國家出政策并負責對企業和科技界進行溝通和協調;企業承擔2/3的科研經費,剩下的1/3由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買單。為了使“制造科技”能夠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可持續發展,德國政府確立了三大發展目標:“綠色制造”、“信息技術”和“高端制造”。 目前,德國科研經費增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3%,著重用于高新技術、戰略性研究、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等,位居世界前列。
企業主導。長期以來,德國企業高度重視創新活動,并為此提供了優越條件,營造了良好氛圍。德國弗朗霍夫學會一項研究顯示,德國總科研經費的90%都集中在企業,令德國企業有著令人驚訝的研制新產品的速率。德國人始終相信一句話:真正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是研究與開發,而不是別的不能把握的客觀因素。在德國制造業企業中,研發方面的投入一般都比較大,平均為企業銷售額的4%左右。經過深思熟慮的創新為德國的富裕提供了“創新租金”,加強德國制造業在世界范圍內競爭中的地位。德國經濟研究所(DIW)2010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沒有哪個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導向型行業附加值比重比德國的更大。尖端技術產品的營業額中,7%以上用于研發。而高科技產品的研發預算則在全部收入的2.5%-7%之間。通過快速實施最新的創新技術,公司能夠迅速在各領域中占據主導地位。據統計,歐盟企業研發投資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國公司,排名第一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年度研發費高達58億歐元。即便在歐債危機期間,盡管訂單有所減少,但德國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僅沒有相應遞減,反而逐步增加,使以先進制造業為強大支撐的德國經濟受歐債危機的影響甚微,反而因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而更具生機和活力。
便捷的技術轉移。德國的技術轉移體系是建立在其科研體系基礎之上的,與科研體系的緊密聯系是其最大的特征和優勢。這是因為許多科研機構不僅從事技術創新活動,而且深入到技術轉移和推廣的工作中。同時,技術轉移體系與廣大中小企業的合作是廣泛而深入的。德國的中小企業數量多、科技水平高,技術創新是企業戰略的重中之重,除內部研發外,尋求外部技術轉移服務是其開展技術創新的第二大途徑,德國大多數企業都接受過技術轉移服務,并且與技術轉移機構保持長期的服務關系。另外,這個體系是以各領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專家團隊為人力支撐的,這是其高水準服務的首要前提。
融合信息化。德國將信息技術作為降低制造業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有:促進IT環境的統一化和標準化,短期內達到節省成本的效果;重新評估已有外包合同,從總體上提高軟件和IT服務的外包份額;使用靈活的、以應用為基礎的價格模型。在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階段,主要通過提高整個商業過程的效率來節省成本。注重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自動化控制、交通電子、數控機床等裝備制造業領域。如今,德國50%以上的工業生產和80%以上的工業產品出口依靠先進的信息系統。制造業中,50%的增加值和新增就業機會及50%以上的出口都依賴于信息通信技術(ICT)創新。德國制造業在保持其“德國制造”的質量信譽的同時,通過運用信息管理技術,其產品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管理成本不斷下降、運營績效日益顯著,德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地全面提升,德國制造在重型機械、高端制造等領域已領先美國,如自動化設備、汽車技術等。
三、一脈相承的制造業文化
德國的制造業文化代表了一種努力創造持久永恒產品的手工業文化。
質量第一。德國的傳統哲學深深地影響了德國的制造企業行為——追求完美。在民族文化的不斷傳承中,造就了德國人最核心的“理性嚴謹”的精神文化。從宗教層面上來看,德語“職業”一詞,就有“天職”的意思。德國人有著嚴謹、冷靜而內斂的民族性格,樂于遵守自己制定的各種規章和制度,并引以為豪。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于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與德國經典哲學文化傳統有著直接關系。在民族文化的不斷傳承中,造就了德國人最核心的“理性嚴謹”的精神文化。這種一絲不茍的性格特質成就了德國制造的不朽傳奇。
遵守秩序。德國人嚴守秩序,無論是擦玻璃、做飯,還是加工零件、安裝設備,“不論干什么都離不開雷打不動的兩個前提:一個是程序,另一個是工具。什么程序必用什么工具,什么工具必配什么程序,不得有絲毫變通。”秩序主義的空間表現,則是物品放置的條理性。無論是家庭中的杯子、碟子,還是領帶、襯衣,乃至工作場所的文件、工具等物品,都擺放得井然有序;否則便找不到東西。
標準化。德國長期以來實行嚴謹的工業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為德國制造業確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德國建立了完善、統一的行業標準,最主要的制定機構為德國標準化學會(DIN),其制定的標準涉及建筑、采礦、冶金、化工、電工、安全技術、環境保護、衛生、消防、運輸和家政等幾乎所有領域,每年發布上千個行業標準,其中約90%被歐洲及世界各國采用。同時建立公正、客觀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最主要的認證和監督機構為南德技術監督公司、北德技術監督公司、萊茵技術監督公司,實行獨立于政府和行業以外的自主經營,依照ISO和DIN等標準對企業產品和制造流程進行檢測,并為合格者頒發認證證書。這樣既有效協調了本土企業間的競爭,又確保了“德國制造”的質量,還整體提升了“德國制造”的競爭力。據統計,“德國標準”每年為德國制造業創造價值達180億歐元。
善待員工。德國政府和企業認為,幸福員工才能支撐起一個幸福企業,而一個個幸福企業才能產生幸福GDP,讓員工感到幸福,是所有企業必須所做的事。員工的幸福,不僅是工資的提高,更是其真實才能的上升,對于制造業來說,每個技術工人都是其關鍵組成部分,技工的職業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質量,企業的品牌滿意度,甚至國家制造業的強盛。
四、良好的宏觀發展環境
企業的發展與宏觀環境的好壞直接相關,良好的宏觀發展環境也是德國制造業基業長青的奧秘。
政府扶持。和“去工業化”國家不同,德國選擇了一條“制造業興國”的發展道路。德國強大的制造業是由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共同支撐的,其特色在于存在很多“隱形冠軍”——強大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在某個細分領域具有很強市場競爭力。 “隱形冠軍”往往都是歷史悠久的家族企業,并且研發投入較其他國家同類企業高得多。這些企業能夠長期發展并且敢于創新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國政府堅持發展制造業的戰略導向,以及為此創造的良好制度環境。德國1984年開始實行對中小企業的特別優惠條款,1986年開始稅制改革。目前德國對大部分中小手工業企業免征營業稅;中小企業營業稅起點從2.5萬馬克提高到3.25萬馬克,對統一后的德國東部地區營業稅的起點更是從15萬馬克提高到100萬馬克;提高中小企業設備折舊率,從10%提高到20%;所得稅下限降低到19%;對周轉額不超過2.5萬馬克的小企業免征周轉稅;對大部分中小手工業企業免征營業稅;固定資產折舊率從10%提高到20%等。
法律健全。德國制造業得到良好發展,背后主要推手是國家為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保障。1957年,聯邦議會為了保障企業的公平競爭和反壟斷,首次出臺了《反對限制競爭法》,極大限度地限制了“卡特爾”的形成、大企業對某一市場的控制地位以及企業的兼并。目前,德國汽車行業中聚集著全德前十大規模的企業,如大眾汽車、奔馳和寶馬公司,各企業之間既有競爭,又各顯獨色,保障了汽車行業的良性發展。為了規范企業的發展,保護企業發起人、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依據“結社自由”的原則,德國在原有《商法典》和《民法典》的基礎上對公司的經營形式進行規范。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先后出臺了《設備安全法》、《產品安全法》等。為了保護員工的利益,還引進了《勞動法》、《勞動保護法》、《反不正當解雇法》,并在20世紀60年代“新社會運動”的影響下出臺了《雇員代表參加企業管理法》和《參與共同決策法》,規定雇員人數超過500名的大型企業必須設立監事會,選派職工代表參與重大決策。此外,在頒布有關企業《破產法》的同時出臺了《解雇保護法》,為員工獲得企業破產薪酬補償費以及企業轉讓時強制保留勞動關系等提供了保障。
政策穩健。財政金融政策為德國制造業的長期發展與繁榮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出于對通貨膨脹的恐懼心理,同時為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德國的財政金融政策長期保持穩健取向。穩健的財政政策使得德國經濟能夠免受“重債”之痛;靈活的平衡國際收支政策使得德國免受輸入型通脹之苦;弱勢歐元提高了出口制造業的競爭力,金融危機后,緊隨而至愈演愈烈的歐洲債務危機使得歐元不斷貶值,這大大提高了德國出口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了德國制造業出口的增長。
德國制造百年不老,其基因奧秘無外乎八個字:教育、技術、文化和環境。如果中國制造注入德國制造的長壽基因,也一定會做大做強,屹立于世界東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