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陳秋
在“投哪兒”舉辦的各種線下活動中,TNR創業診斷活動是最受創業者歡迎的,也是我最樂意參與的一項活動。每周舉行一次,已成為慣例,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0場。活動中有兩家創投機構參與其中——暾瀾投資和銀杏谷資本,都是投哪兒的密切合作伙伴。
TNR創業診斷活動每次報名參加的創業公司在10家左右,而且都是新面孔。創業者有機會闡述自己的創業想法,說說自己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后與專業投資人進行互動,最大的收獲在于得到投資人對項目深入的剖析、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除了投資人,其他創業者也扮演參謀角色,參與到項目討論中,幫助項目闡述人更深刻的理解項目,并找到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也就是說,每一位創業者在接受別人對自己項目審視的同時,也參與審視別人的項目。這樣可以建立更加良好的交流氛圍。
在我看來,三人行,必有我師。投資人可以成為創業者的老師,創業者也可以成為投資人的老師,創業者和創業者之間也可以互相成為老師。投哪兒希望每個參與創業診斷活動的人不光是智慧的接受者,同時也是智慧的貢獻者,最終所有的智慧讓大家來共享。
從我對歷次接受診斷的項目觀察來看,除了有極個別項目很不靠譜,大部分創業項目可圈可點,有出彩的地方,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在此,我就發現的問題總結幾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許多互聯網創業項目想法不錯,但是過分強調商業模式和理論,對行業和市場理解不夠深刻。創業者在理論層面說的頭頭是道,現實場景考慮的少,談及細節的、具體的問題都給不出一個有說服力的答案,項目經不起推敲。一方面跟創業者的背景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缺乏市場調研。
第二,有些項目剛起步就顯得“高大上”,想要做的事情很大,商業模式設計很重,期望融資額度也很大,完全超出了創業者的能力范圍。創業者貪求大,卻忽視了支撐項目運作成功的要素以及這樣做帶來的風險。從投資人的邏輯來看,創業者應該從現實的優勢專業、條件、資源出發,在一個行業/市場中找到一個有力的切入點,非常聚焦地把一個事情做好了,然后進行橫向或者縱向的擴展,這樣才有實現成功的可能。
第三,看到不少創業者創業愿望強烈,但可能是因為第一次創業,見識很短,職業化的技能和經驗、人脈關系都非常欠缺,甚至在思維層面遠遠沒有達到可創業的條件。比如:自負——聽不見別人任何意見和建議;片面看問題,只考慮一個點,兩個點,看不到全部……這樣的創業者在創業路途上必然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贏的概率很小。
第四,有兩類項目也很常見,一類是離錢很近的項目,但看不到大愿景,一類是離錢很遠的項目,雖然故事聽起來誘人,但可行性和可信度不強。前者不適合跟風險資本對接,只適合自己玩玩,比如做咨詢、做工程之類的項目,業務是非標的,個性化定制,消費頻次不高,這樣無法支撐公司業績快速持續的增長;后者是不確定因素很多,一般的創業者駕馭不了這樣的項目,一般的投資人也冒不起這樣的風險,當然此類項目中也有成功先例,關鍵取決于誰來操盤,誰來投資,不能一概而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