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王新業
歐美人似乎比非洲人更早熟悉“中國制造”,服裝鞋帽、旅游紀念品、電子產品等不一而足。如果仔細觀察,從這些琳瑯滿目的中國貨中,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特點:近年來,“中國制造”在美國等一些國家開始向高端發展,衣服、鞋帽的比重有所下降,電子和家電產品逐漸打入美國市場,海爾、華為等中國自主品牌出現在美國大型連鎖賣場上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
這充分說明,隨著傳統行業的改造升級,以及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民族文化上的新突破,中國品牌企業正走向海外市場,并受到全球的關注。更重要的是,中國品牌和中國服務也不斷在國際舞臺樹立起“中國智造”的新形象。 技術創富是主流 去年10月11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六屆德國漢堡峰會上指出,“經濟發展不是短跑,而是沒有終點的長跑。”經濟發展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重要的是看耐力和后勁。而“技術創新”就是耐力和后勁的有力保障,它也是目前中國品牌國際化的新名片。 一個國家能否在國際競爭中長久地保持優勢,取決于其科技進步的速度與自主創新的能力。在國外,技術創富早已成為潮流。從微軟到雅虎,再到后來的Google和Facebook,在美國最具創新精神的硅谷,科技公司的技術創富備受推崇,它們無一例外掌握最新的核心技術。對中國而言,技術創富比地產創富或金融創富更具實際意義,對于整體經濟的拉動也更為明顯。 2014年9月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中國企業家中最耀眼的明星,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的亮相備受矚目。業界周知,董明珠的光環是建立在格力出色的技術創新業績之上的。2012年格力實現營業總收入1001.10億元,成為中國首家超過千億的家電上市公司;2013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200.43億元,凈利潤108.71億元,納稅超過102.70億元,是中國首家凈利潤、納稅雙雙超過百億的家電企業。 事實上,格力多年來對“掌握核心科技”有近乎偏執的追求。無論有無國家政策扶持,格力都堅持不懈地進行核心技術的研發儲備,不斷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低溫數碼多聯機組、永磁同步變頻離心式冷水機組、多功能地暖戶式中央空調、1赫茲變頻空調、R290環保冷媒空調、無稀土變頻壓縮機、雙級變頻壓縮機、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系統、磁懸浮變頻離心式制冷壓縮機及冷水機組等一系列“國際領先”產品技術,填補行業空白,改寫行業百年歷史。 企業要建立自主產品創新體系,需要實現技術研發與應用的完備性,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僅需要掌握先進的產品研發技術,更需要掌握配套的工藝和管理的“Know How”;不僅需要用好數字化的研發工具,更需要不斷優化基于數字化研發工具的研發流程,不斷凝練研發和傳承研發知識。 對于已經在技術領域有著豐厚積累的西方企業來說,他們往往傾向于利用自己的先發優勢,通過開發創新型的產品占據市場先機,從而獲得高額的利潤。由于長期扮演著追趕者的角色,對前不久,剛剛榮膺2014第十屆UPS及其供電系統用戶滿意度調查結果“技術創新獎”和“綠色環保獎”兩項大獎的華為來說,一直都有明確的商業化技術路線,領先的西方企業做什么,華為就根據市場需要做出取舍。華為已經躋身于全球電信設備行業眾多技術領域的前沿。 因此,華為在研發策略上一直采取跟隨策略,即在行業的技術領先廠商首先研發出新技術和新產品、證明其有商業價值的情況下,華為才會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產品級的開發。華為雖然每年也會投入接近10%的營業收入在研發上面,但是這些研發支出的90%都投入到應用型技術的開發,只有10%投入到基礎型的研究。按照華為的定義,“以客戶需求驅動研發流程,圍繞提升客戶價值進行技術、產品、解決方案及業務管理的持續創新。公司在研發領域廣泛推行集成產品開發流程 (IPD),在充分理解客戶需求的情況下,大大縮短了產品的上市時間,幫助市場和客戶成功。”華為與領先運營商成立20多個聯合創新中心,把領先技術轉化為客戶的競爭優勢和商業成功。 商業模式是趨勢 制造業轉型的關鍵是要擴大行業的盈利點,就具體某家制造業企業而言,則是在整個行業的贏利點中找準自己的盈利點,而這一切正是商業模式所解決的問題。隨著以iPhone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興起,以及SNS的火熱,中國的互聯網2.0已經深入人心,你無論去哪個地方都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人拿著智能手機在不停地刷著微博或者其他各種各樣的社交網絡,就連以前電腦開機都不會的父輩,現在都帶著老花鏡小心翼翼地點擊著QQ圖標的時候,人們開始感到,互聯網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客觀上反映了全球資本市場對中國潛在市場的信心,但更深層次則證明了“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移動應用”形成的新的商業模式的成功。 有數據表明,阿里巴巴成立的199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1萬億元;到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3.4萬億元。也就是說,1999年的消費規模僅為2014年的零頭。更重要的是,1999年中國網上交易的金額幾乎為零;而2014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8.3%,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9.16%。 從1999年創辦被譽為“網上廣交會”、旨在幫助中國中小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阿里巴巴B2B,到2003年為中小型賣家度身打造的C2C平臺淘寶集市上線;從2008年推出旨在吸引優質商家與中高端消費者的B2C品牌商城,到2011年11月宣布淘寶商城獨立,并使用全新中文名稱“天貓”,再到2013年初啟動C2B戰略,推出大規模消費者定制平臺——聚定制……15年來,阿里巴巴持續創新商業模式,在潛移默化影響國人消費習慣的同時,也改變了生產、批發、零售等整個產業鏈,大大提升了商業的協同效應。 一如馬云所說,在新的屬于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文明中,大規模標準化的制造將遭到摒棄,制造者將以消費者的意志為標準進行定制化的生產。而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最終打造這樣一個以消費者為開端和核心,由消費者、渠道商、制造商、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CBBS)構成的生態系統。 正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才使每個人以及世界各行各業的行為方式不斷地改變著,尤其是促進智能手機的發展。小米手機正是借這樣的營銷模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銷售奇跡。 小米手機采用純網絡銷售模式,先放出激活碼預約購買,然后在小米官網和小米天貓店限量開放購買,物流采用雷軍自己投資的如風投快遞,相當于自主物流,從而最快速度將小米手機送到買家手中,提高顧客滿意度。小米在全國60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了合作售后服務網點,買家有什么問題可以咨詢或者委托修理。比如在北京,小米專門設立了小米之家,擁有客服團隊400多人,日均接通兩萬個用戶來電,還有一部分處理在線投訴,及時解決客戶糾紛和監督維修站點服務情況。 同時小米在網絡售后上更拔人一籌,小米專門設立了二十人的微博團隊,解決線上的投訴問題,日均處理咨詢量約4000個,并和客戶互動,了解眼下客戶對手機的最新需求。從客戶下單到產品到達客戶手中,全部都是在線上完成,沒有走過一根線下路線,避開傳以統手機中間繁雜的一二三四渠道,極大地節約了成本,這樣使得小米手機在超越同類手機的基礎上可以低廉的價格賣出,極大地豐富了手機的利潤空間。 變則通不變則死,與時俱進才是硬道理。老牌企業也不甘人后,也正在搭車互聯網。今年,張瑞敏提出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這讓海爾內部出現了多個小微公司。據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1月,海爾內部已形成96個小微在線項目,并建立了30多個平臺。目前,海爾將7萬名員工自我組織成了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最大的自主經營體數百人,最小的只有7人,形成了海爾內部的多個小微公司。海爾雷神游戲本、空氣盒子、智慧烤箱就是這些小微公司的產物,而每個小微公司擁有決策權、用人權、薪酬分配權。 張瑞敏說,“一些風投可以進來給他們投資,我們想把它完成變成市場化。現在有很多員工也自己出來創辦公司,我們經常召開創投大會,而這個大會就是讓社會上的風投進來看你這個項目可以不可以,這樣把原來組織打破。”“海爾每個人都需要承接互聯網時代的單,就是人單合一。互聯網時代,如果你能找到這個單,你的酬和這個單連起來,比你原來的酬可能要高。但你要是找不到,你就只能解約離開。” 文化創新是鏡子 在全球化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必然要求走出創新之路,創新之路也就是從“文化制造”到“文化智造”的必由之路。文化是文明的寄托,“沒文化”何談“有文明”。文化的面積與沙漠的面積成反比,文化的深度與大海的深度成正比。時下文化創意產業的蜂起正是“中國智造”一個重要突破口。 文化創新設計是每個服裝品牌的靈魂所在,波司登就是以流行趨勢為設計亮點,設計出符合大眾審美及吻合時下需求的服裝是波司登新產品發布不斷地的突破之處,這也是已19年(1995-2013)蟬聯中國羽絨服市場銷量冠軍的原因所在。 波司登的創新設計總存在許多的出乎意料,給人們呈現一個復古而懷舊、華麗又具藝術感的秋冬。服裝產品要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并且能與時俱進不被市場淘汰,尤其是想在國際時尚舞臺上與前沿品牌展開角逐,品牌建設是必由之路,品牌積淀是持久之道,然而品牌積淀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過程,需有效利用好內外部的展示推廣平臺。波司登認為時裝周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以借助這個平臺的流行趨勢前瞻和形象推廣功能,向國內外時尚界展示波司登的概念和創意,傳播民族品牌的聲響。 3月26日,波司登2014/2015秋冬成衣流行趨勢在北京飯店華彩綻放。高貴豐盈的色彩,融合提花蕾絲、彩金珠片與立體復古圖案等面料,輔以精致的手工藝配飾,在傳統與現代設計手法之間自如轉換,整場發布秀新意迭出、光彩奪目,一個充滿華韻與浪漫的感官世界高潮迭起。 這是波司登第18次唯一代表中國防寒服向世界發布流行趨勢。作為中國最大的以羽絨服為主營業務的多品牌綜合服裝經營集團,波司登近年以變革創新為內驅力,加大產品設計研發投入,整合優化內外部資源,借助高端平臺及新媒體推廣品牌,為參與全球競爭積蓄了強大的品牌優勢。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說過,中國公司已經到打出自己品牌的時代了,政府應該推動這種健康的經濟發展。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有底氣從培養技術自主的能力,完善成功的商業模式、提升自身的文化內涵上出發,去改變中國企業,改變著國民經濟,改變著世界對“中國制造”和“中國智造”的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