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江偉華
當前,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正在全面進入改革的深入期,這也意味著政治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社會管理方式、經濟發展模式都將與過去發生較大改變,有些領域的改革將是徹底的、革命性的。
對于未來,國家有預期,我們企業有沒有預期。
前兩天讀過一篇文章,說是國內有些企業家內心感到焦慮,開始著手進行移民。并且這一群體的數量規模很大。當然,還有的媒體則拋出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言論,中國在20年后將出現產業的空心化,中國將遇到巨大的困難。
我們先不置評這些言論到底是對還是錯,但我們可以從中國改革的力度、角度、趨勢、結果來看,每一個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分析。至于結果是否相同,我認為不是很重要。因為,作為評斷的前提條件不一樣,所以,企業家對自己的前途會做出適當的調整。是離開中國,還是扎根中國,或是觀望準備隨時跑路,我認為都可以。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你必須要清楚自己的戰略,更要知道未來你要什么?
中國改革的過程中,勢必對傳統產業、傳統經濟發展習慣、傳統管理方式帶來沖擊,不適應、無期待則會影響著每位企業家的決策;另一種情況是,改革將會帶來更多的機遇,如果能從中抓取新的機遇,則完全可以化被動為主動,順勢而為,通過建立企業新戰略和新業務體系,也可以趁機發展壯大。甚至,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將遠遠超過過去的傳統產業。
國際上著名的跨國企業,有心的企業家可以找一找他們曾經的發家過程,你會驚奇的發現,他們或許和現在的你有著共同的相似點:原罪、曾經起家的業務和現在的業務不搭嘎、借助社會變革機遇迅速發展壯大。上述的相同點則告訴你一個規律:世界上的商業起源的前提可能存在相似性,但成功的企業都是超越每一次的“災難”,才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心態上,有過不良歷史的企業則要想如何消除曾經的不良事件影響;無任何歷史問題的企業則要輕裝上陣,重塑企業戰略,在國家改革與社會經濟轉型初期,通過建設與未來發展相適應的企業來搶占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從而實現企業的重生和銳變。
關閉企業的同時也會重新開啟新企業的美好藍圖,以不變應萬變,以創新為戰略手段,奮發進取,同樣可以塑造全新企業形象和商業格局。
因此,社會轉型期才是考量企業家本色的時候,是進是退,每一步都將關系到此后的戰略和企業未來的規模及市場地位。Google戰敗中國市場或許對企業而言,或許一種警醒。沒有他的退出就不會成就今天百度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