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王希蘇
領導者改變事物面貌;偉大的領導者改變歷史面貌。企業的發展需要領導型的經理人。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是自然的,而是人為的。比如,我們今天以人為本,建立和諧社會,就是一種人為的努力。社會進步的努力由領導者啟動、組織和領導。
中國近100年出了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眾多杰出的領袖人物,他們打破了2500年的歷史沉寂,領導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落后的封建狀態躋身先進國家行列。重大的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無不與優秀的領導人物聯系在一起。
這個道理不光在宏觀上成立,在微觀上,比如企業管理上,也得到驗證。中國30多年的經濟奇跡,除了政府的政策之外,還得益于一批優秀的企業領導者。我國一流企業的領軍人物,如張瑞敏、馬云、任正非、柳傳志、王石等,出身均非商界。成就他們今日的輝煌的,顯然不是他們的管理能力,而是他們的領導精神。
從近年的實踐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界,我國最薄弱的,最缺的,是承上啟下的中高級領導。我國的職業男女,受過良好教育、有豐富的工作和人生經驗,他們事業上受到局限,不是因為缺乏管理的知識和能力,而是缺乏領導的魄力和方法。我們推薦《領導的實踐》一書,它回答了以下問題:領導實踐包括什么內容,有哪些原則,需要什么技能,怎樣學習和掌握這些技能,對經理人轉型為領導型經理人或有啟發。
企業界的領導者不同于政界領袖,他們的任務是在微觀經濟的層面提高生產力。而提高生產力發生在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層級,每一個部門,每一項活動上。因此,我們需要無數的領導者。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即所謂自由經濟,正是千千萬萬領導者產生和成長的土壤,表演的舞臺。
傳統上人們將領導與官僚、管治混為一談。現在,企業人普遍將管理和領導視為一體,以為管理職位就是領導崗位,管理者做的是領導工作。時下出版的一些關于領導的理論專著,體系混亂,企業進行的領導力培訓,效果不好,都是因為沒有把領導概念界定清楚,將領導與管理混為一談的緣故。如果定義不準,概念不清,培養領導者無異于癡人說夢。
在培養領導型經理人的時候,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領導內涵,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以下的問題:
領導必須具有權力和地位嗎? 領導必須是具有廣博知識和超常智慧的精英嗎? 領導和被領導是上下級關系嗎? 被領導者是領導者戰略棋盤內的棋子嗎? 領導力指的是管治能力嗎?領導藝術指的是謀略嗎? 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就是好領導嗎? 領導才能是與生俱來的嗎?后天能培養嗎?
要承擔領導的角色,成為優秀的領導,我們就要把我們的思想從上面的成見中解放出來。
一個普遍接受的領導定義是:“引導跟從者實現目標”。根據這個定義,領導者只有三個任務:確定目標;影響跟從者;實現目標。所謂領導力也就是這三方面的能力。
時代在進步。以官本位為基礎的領導觀念正在被服務式的領導觀念所取代,以權威、控制為代表的領導模式在被民主的領導模式取代,少數精英式領導的局面將被眾多帶頭人的局面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