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企業培訓網 > 管理學堂 > 戰略管理 > 德國制造給中國制造帶來的借鑒 |
德國制造給中國制造帶來的借鑒 |
信息發布:企業培訓網 發布時間:2014-3-4 11:42:11
|
|
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丁興良
差距一:性格決定成敗-一切源于德國人的性格。 借鑒:“工作是工作,酒是酒”讓德國制造成了“經久不衰”的代名詞。 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只是一字只差? 這源于其對標準的狂熱追求。德國大概是世界上標準最多的國家,著名的國際ISO標準就是參考有近百年歷史的德國工業體系標準設立的。光滑度、瑕疵點、環保要求等形形色色的標準無不表現出特有的德式嚴謹,伴隨標準而來的各種精密測量儀器,如扳手,更是德國造車工人必備的工具。 一個剖析德國人性格的經典案例 一個日本人、一個德國人和一個中國人在展覽會上見到一種稀罕的魚,日本人問:“請問,這種魚可以在日本繁殖嗎?繁殖它需要什么條件?成本貴嗎?”德國人問:“這種魚在動物學上屬于哪一類?它的學名和俗名各是什么?”中國人問:“這種魚好吃嗎?是清蒸好呢,還是紅燒更好吃?” 這個小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幾個民族的性格特點,日本人的問題活生生地展現了其敏銳的經濟眼光,而德國人感興趣的是事物的本質,雖然有點兒僵硬的學究氣。中國人的問題顯然更務實。 差距二:“零缺陷”的完美距離 中國制造借鑒點:需建立一套有特點的質量改進體系,注重預防、過程控制,通過改進和優化工藝,減少產生缺陷的可能性。 “德國制造”最推崇質量持續改進(QC),他們建立了一套很有特點的質量改進體系,注重預防、過程控制,通過改進和優化工藝,減少產生缺陷的可能性。 持續改進涉及到全體員工、所有產品、過程、流程和服務。在改進中,大眾公司注重與配套廠商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使配套廠商也積極地參與到改進工作中來。 案例:德國“大眾”與“奔馳”的“零缺陷” “質量是設計、制造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這是上海大眾追求全過程零缺陷的質量原則!鄙虾4蟊姽炯夹g專家葛然說,“如果能關注每一個細節,極其小心地避免不犯錯的話,就可以實現零缺陷的目標。” “產品奧地特”(以顧客立場檢驗質量的控制系統)是上海大眾的另一項重要的質量管理指標。葛然說,經過專業培訓的審核員,依照德國大眾的標準和要求,以一名挑剔顧客的眼光對上海大眾生產的產品進行評價,對每個被發現的缺陷根據嚴重程度用數值來衡量。每年,上海大眾都會制定各個車型和發動機的“奧地特”目標,并根據目標建立相應的改進計劃。 奔馳汽車實現“零缺陷”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盡可能詳細地完善每個環節和部件的標準。以電子系統為例,“一輛裝備齊全的奔馳汽車可能就有五六十個控制單元,這些單元在交互協同工作的狀態下則大概會產生2000個電子接觸點!北捡Y公司柯德斯說。 奔馳公司電氣電子系統部門的相關負責人斯逖芬?沃夫斯說,“傳統認為軟件不可能沒有錯的觀念是錯的。如果把所有基本電子器件的標準綜合起來考核,涉及到的所有部件都將會有保障,無論是操作系統,還是通信工具或其他界面! 從這個思路出發,可以為奔馳汽車制定出多種標準化的解決方案。“現在,這樣的主動標準化工作從項目一開始就著手進行。不僅能夠提高可靠性,而且足夠明確的要求也讓供應商得以大規模生產配件,降低成本。”斯逖芬?沃夫斯說。 差距三:煮一枚雞蛋也要用量具精確衡量水的重量 中國制造借鑒點:制定清晰的目標。盡量事前花時間去反復驗證新產品的品質和設計科學,而不是在行動之后,焦頭爛額地處理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 德國人凡事都必須有周密的計劃,以善于安排、崇尚理性、遵守紀律、服從命令、講究精確而聞名于世。據說在德國,家庭主婦煮一枚雞蛋也要用量具精確衡量水的重量,下面條同樣要用天平秤面條的分量。在德國,家里和辦公室一樣,都會收拾得井井有條。如果說一個德國人是哲學家的話,那么你在街上看見三個德國人聚集在一起,肯定是在舉行某種形式的集體活動了。 德國企業人的規劃 30歲前成為優秀的經理人,培養一支優秀的團隊,35歲前成為父親,40歲前成為某釣魚俱樂部成員,50歲前……通常,這是一個德國經理人為自己制定的目標?梢姡巹--是成功的德國經理人自我設限的一種很常用的方法。 在德國的很多企業里,有時一個字段就會討論兩個星期。通常,新產品或新版本的誕生,需要走六道“工序”,這就是產品的規劃階段、需求形成階段、設計階段、實現階段、測試階段和技術支持階段。 事實上,這六個流程并不像一般硬件產品的流水線那樣。這六個階段或者交叉,或者平行,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統籌項目。落到實處,這些項目需要“德國工程師文化”的支撐。 德國人的嚴謹與務實的精神體現在這些工程師身上。在SAP,工程師們不惜花大量時間去反復驗證新產品的品質和設計科學,嚴謹的德國人對于寫軟件有著比打造精美工藝品更細膩的心思。 所以,世界人民觀察到的情況是:在沒有十足把握出產品的時候,德國企業通常絕對不會做任何宣傳。 差距四:良好的企業內訓機制 德國經濟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非常成功,這種成功多少來自于德國人的這種性格,性格決定了德國企業對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 值得中國企業借鑒的是:德國并沒有世界上最知名的商學院,但德國企業內部卻有著最好的內部培訓機制。德國企業培養管理者的方式,是提供給每個人在不同的部門、不同的職位工作的機會,即所謂的輪崗制。 中國德國商會執行總經理JuttaLudwig說,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成為工程師之前,有很多技能培訓。這種培訓不僅僅是在學校里,更重要的是在企業中。我們稱之為雙軌教育。學生們必須同時在學校學習理論和技術,同時還要在企業中實踐不少于4天。 此外,德國企業軍事化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風格對于機械生產來說,是非常高效的組織方式。這種結構具有明顯的等級制度,而且每一個等級都有非常嚴格、清晰的職責規定。 丁興良:工業品營銷研究院院長,中國工業品實戰營銷創始人,中國工業品營銷資深咨詢專家,開創國內專業研究工業品營銷的先河, 15年工業品營銷研究的專業背景,13年工業品營銷專業咨詢與培訓經歷, 200多家工業品營銷咨詢項目經驗,1000多場的營銷培訓經驗,出版工業品營銷專業書籍68本。 |
 |
版權聲明: |
1.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2.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企業培訓網立場,本網站不對文章的真偽性負責。
3.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轉載刊發僅為網友免費提供管理知識與資訊,不以贏利為目的。
4. 用戶如發現本網刊發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權方面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本網站經核實后將進行相關處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