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羅天昊
疾風知勁草。
上半年年報,引起了國內巨大震動。興衰沉浮,如陰陽大裂變。東北塌陷、沿海遭遇制造業倒閉危機,中部崛起,京津冀一體化等,均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
一場大火,燒掉了重化工業狂飆突進的神話,而企業倒閉潮,亦凸顯了外向型經濟的局限,仇和的倒臺,使造城運動戛然而止。山西和內蒙的黑金經濟失去了光澤,曾一度創造各種神話的發展模式,紛紛遭遇困局,轉型之路,何處可尋?
而在這些紛擾的時局中,有一個被忽視的地方。被忽視,在于它是一個穩健、厚重、樸實的地方,地底巖漿奔涌,地上卻生機滿園,不動如山。正如它的名字——佛山。
佛山上世紀90年代成為中國制造業重鎮,雖然從佛山走出的企業巨頭聲望日高,但是,此后佛山在全國范圍內,一直被忽視,直到一個新的危急關頭,佛山在全國的獨特性,才浮出水面。
2015年上半年的年報顯示,佛山GDP增長8%。在沿海企業倒閉風潮中,佛山能穩定增長,殊為不易。而在過去的2014年,佛山的GDP為7603.28億元,增長8.6%。而其人均GDP則超過10萬元,鋒頭甚至蓋過中國第一經濟重鎮上海。按照世行的高收入標準,佛山已經成為全球高收入城市。
世人皆言北上廣,厚重少文是佛山。這座寡言的城市,隱藏著驚人的潛力。
佛山沒有山西那樣豐富的資源,沒有深圳那樣的特區優勢,也不是北京和上海這樣獲得權力體系垂青的直轄市,但是,三十余年的靜水深流,佛山已悄然成就浩大,走出了一條獨特的佛山模式。而正是由于沒有什么先天的優越條件,佛山的崛起,對于中國多數城市的發展之路,更具借鑒意義。
考究佛山模式的核心在于四點。堅固厚實的實體經濟、強盛豐茂的本土經濟、富有活力的民營經濟。三大主體,承載佛山。一個特色,內生式發展。這是佛山區別于其他國內經濟重鎮最顯著的特色,只有唯一,沒有之一。
堅守以制造業為主導的實體經濟
人世的輝煌,不過是歲月的堅守。
佛山能夠穿越三十多年,歷經各種時期,均獲得穩健的發展,某種意義上,亦在于其耐心、遠見與堅守。
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機發軔以來,“制造過剩”的呼聲日高,很多地方,均追風搞第三產業,搞新興產業,視傳統產業為畏途。
無論國家還是城市,實體經濟均為立身之本。
曾經的世界霸主荷蘭和英國的相繼衰落,警示了實體經濟不可拋棄。以西班牙為例,鼎盛時期殖民勢力范圍遍及歐、美、非、亞四大洲。但其本土投機盛行,窮奢極欲,實體經濟日益萎縮,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由于本土經濟的殘缺,海外殖民地或獨立建國,或被新起帝國侵吞,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最終被英國取代霸主地位。而后來英國被美國取代,亦經歷了類似的過程。
發達國家當下服務業占主導地位,但是,各大國崛起之初,卻無不以制造業立國。英國鼎盛時期,工業占全球的45%;美國鼎盛時期,工業占全球的53.4%。今天中國被美稱為“世界工廠”,其工業占比,也不過全球的20%,遠未達至極盛。
美國不僅服務業雄踞全球之巔,其制造業亦為全球前三,農業竟然也是全球第一。合理的經濟結構使美國經濟具有巨大的抗壓能力,歷經多次危機而不倒。
發達國家的三產占比為70%左右,但并非所有的國家都適宜重點發展第三產業。三產到底占比多少為宜,與國家總體發展狀況,以及其在產業鏈中的位置,關系極大。
中國仍然位于全球產業鏈的下端。與全球主流國家的差距,非短期可以改變。第三產業不僅關乎硬件,更需要好的機制“軟件”,而這恰恰是中國的短板。如在金融行業,中國縱然有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銀行,但開放性卻嚴重不足,無法稱為世界性銀行。
中國擁有廣闊的大陸市場,隨著國民收入增加,中國的消費市場升級,將帶動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制造業在中國大有可為。制造業2025年規劃的出籠,算是對過去十年國家戰略失誤的一種修正。
中國仍屬后發國家,制造業在所有產業中,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就在中國去制造業的時候,德國推出了工業4.0戰略,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中國高端突圍受阻。印度和越南等國家,又已崛起為中國低端產業的競爭者。若缺少制造業攻堅的耐心,欲實現跨越式發展,則不僅第三產業難以后來居上,“世界工廠”的比較優勢亦將失去,最后淪落到夾心餅干式的兩難境地。
國內部分城市,如北京,三產占比超過77%,但是這種模式并非所有城市均可仿效。國內亦存在產業梯度與產業分工,中國多數城市,恐怕仍需以制造業為主體,服務業為輔助,逐步形成產業平衡。
廣東是中國的經濟重鎮,而且有多個中心城市,深圳、廣州的服務業均很強勢。部分珠三角城市和區域騰籠換鳥,效果并不明顯,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沒有意識到其部分服務業功能,已經被這些城市代理了。佛山、中山、惠州等廣東制造業重鎮尤其需要警醒。
堅守制造,既符合國家大勢,亦有利珠三角諸雄之間的錯位競爭。一直以來,佛山的第二產業比重,一直維持在60%左右。佛山制造成為佛山市最響亮的名片。逐步確立了家電、陶瓷等幾大支柱產業,積數十年之功,逐步成為全國最著名的制造業重鎮。當其他城市為當初的投機付出代價的時候,佛山雄厚的實體經濟,成為其崛起的根基。
“客卿經濟”難保產業安全,本土經濟后勁巨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改革開放初期,沿海諸雄的起步,均從三來一補開始,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但是,發展至后來,則發生了分化。在珠三角的佛山,長三角的無錫,轉向以本土企業為主體的模式,而珠三角的東莞,長三角的蘇州,則仍然是以外資為主體。尤其是最近十年,新蘇南模式風行天下。明基、華碩空降,使蘇州橫空出世,成為中國的IT產業之都。江蘇的外向型經濟一出世就風華正茂。培育本土經濟耗時長,見效慢,由此新江蘇模式為全國所追捧。但是,這種模式缺少基礎產業,一旦大量外資撤離,則產業安全堪憂。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動態,很多地方熱衷于大項目,熱衷于外來和尚,尤其是喜歡聯姻央企。培育本土產業需要漫長時間,與央企聯姻,背靠大樹,則可以迅速做大蛋糕,一個央企的投資,動輒數百上千億,效果立竿見影。在此情況下,央企在地方幾乎成為財神爺,為眾多省市所追逐,助長了地方投機主義。個別新區依靠央企大投資的模式甚至成為國家楷模。僅僅一個城市,幾年來,央企投資竟然達到數萬億。但是其本土經濟萎靡不振,缺乏經濟活力。大項目、大央企的模式,甚至逼迫本土經濟強勁的廣東、浙江也不得不暫時低頭。浙江的浙西沿海開始大搞石化,而廣東湛江,近年來鋼鐵和石化投資,幾乎等于再造一個湛江。
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內生性發展模式,顯然會“吃虧”,本土企業拼死拼活創造的GDP,與央企動輒數百上千億的投資相比,一個取巧,一個守拙。
無論是依靠外資還是大塊頭的央企,其本質仍然是一種“客卿經濟”,雖然短期內有助興奮,但是長此以往,則本土企業缺乏成長空間,難以長成參天大樹,一旦外部優勢消失,容易出現產業空心化。
而佛山的本土經濟模式,雖然培育期漫長,但是基礎扎實。保證了佛山發展的內生性和可持續性。最近幾年,沿海的外向型經濟城市遭遇重創,出現大規模倒閉潮,以及外資向東南亞搬遷的潮流,而佛山卻逆勢上揚,激流勇進,顯示出了本土經濟的強大內力。這種內生性發展模式,更富有遠見,亦更彌足珍貴。
本土經濟發達的城市,才真正是后勁巨大的城市。美的、格蘭仕、萬和、志高、海天、東鵬等著名企業,均崛起于佛山。佛山因此成為中國的家電王國、木工王國、陶瓷王國,建立了門類齊全,產業鏈相對完整,主要依靠勞動效率提高、主要依靠內需的產業體系,形成一種典型的內生式發展模式。
在東莞震蕩的非常時期,廣東危而不倒,以佛山為代表的本土經濟,居功至偉。
民營經濟造血功能強勁
時任政治局常委張德江在重慶救火時曾說過,哪里的民營經濟發達,哪里的經濟就有活力,民眾就富裕。
2015年,在進入世界500強的內地企業中,只有華為、吉利等少數幾家企業,不到10%,在中國企業500強名單中,國有企業293家,民營企業207家,分別占58.6%和41.4%。民營企業仍然處于劣勢。但是,民營企業的效率,則明顯勝出。在凈資產利潤率方面,高出國有企業4.57個百分點。
在入選世界500強的企業中,國外多數集中在創新型企業,而中國入選的,多為依靠政策優勢的壟斷性國企。在波士頓咨詢公司評選的“2014年最具創新性的50家企業”中,中國大陸也只有華為、聯想、騰訊、小米等4家企業上榜。民營企業在效率、營業能力、創新等方面的優勢,注定了民營經濟越發達的地方,越富有經濟活力。而對于國企的過度依賴,雖然在短期內省力,長久而言卻危機重重。
在朱镕基改革的基礎上,中國民營經濟出現過一個的高峰期,占GDP的比重一度達到65%以上,而去年公布的數據,則為60%左右,暗示了民營經濟最近十年實際是在萎縮。大批民營企業的倒閉,或者成長空間受到限制,亦制約了宏觀經濟的表現。而與此對應的,是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難以到位,產能嚴重過剩,長期增長遭遇威脅。就區域和城市而言,也是如此。東北的塌陷,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民營經濟不振。
就效率而言,民營企業在競爭性領域具有天然的效率優勢。同時,民營經濟對于藏富于民、造就民富、帶動就業的作用更為明顯。
廣東是中國民營經濟的肇源地,而佛山的民營經濟,一向十分強勁。2014年,佛山民營經濟增加值4653.59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2%,在全國優勢明顯。個別區域,比如南海,民營經濟占比更在70%左右,表現強勢。今年上半年,佛山民營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262.62億元,對于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超過八成。佛山當下最強勢的企業巨頭如美的、萬和、志高等,均為民營企業。佛山經濟造血功能強大,人均GDP超過上海,同時,在吸納就業方面,表現優越,不僅解決了300多萬戶籍人口的就業問題,亦容納了另外一個300多萬外來人口的就業問題。既造就了一大批富有階層,亦庇護了一個層次豐富的平民和草根階層。人言到佛山“搵食”相對其他地方容易,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民營企業,提供了更為靈便、包容、廣闊的造富機會。
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民營經濟能夠擁有的資源更為逼仄,那些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地方,其發展更為艱難,也正因為如此,其發展的真實效率,亦比一般地方高。
內生式發展,厚積薄發,大器天成
作為一個厚重見長的城市,佛山無意喧囂,亦難以被人注目。不意近年來,中國經濟形勢急轉直下,佛山卻逆水行舟,在全國的重要性日益顯露。正如潮水漸退,巨石兀立。
筆者從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發布“中國省市發展質量排名”。以期改變單純以GDP論英雄的成見,更為科學、客觀、多元地衡量各地的發展戰略。在這個排名中,設立了五個參數,分別是發展速度、內生增長能力、民營經濟占比、第三產業占比、人均GDP等。在重點城市中,佛山名列全國第六,而在內生增長能力的單項排名中,佛山名列全國重點城市第四位。
衡量內生增長能力的一項核心指標,即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內生增長能力與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成反比關系。在一定經濟增速下,投資占GDP比重較低,則意味著內生增長能力較強。很明顯,那些消耗投資少的地方,發展更有質量,更具備自我造血功能。尤其在全國投資瘋狂的情況下,這一指標設立尤其重要。擺脫對投資的過度依賴,也能發展得很好,這才是真英雄。
目前,中國很多城市的虛妄之火猛烈,一個巨大的假象,即是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而這種增長,效率是非常低的。
更為讓人擔憂的是,由于中國特殊的政治經濟周期,各個地方主政者,面臨著迅速做大總量,提高增長速度,以在同僚的競爭中勝出的壓力。依靠高額固定資產投資的模式,被眾多城市仿效,而培育產業周期漫長,很少有富有遠見和耐心的人去做。
2014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達到了創紀錄的80%以上,整個國家都陷入瘋狂的投資沖動之中。
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一度在全國風行。中國的城市,不看工廠都很相似,一律高樓,都很漂亮,難分你我。全國竟然有300多個城市要建成世界性大都市,全球多數最高樓都落戶中國,氣魄更勝京滬,鋒頭直壓迪拜,各地動輒上千億的開山計劃,比比皆是。
佛山排名第四,令人震驚。一直以來,佛山都是中國最著名的制造業工廠,順德、南海均為中國制造業重鎮。在印象中,似乎從事傳統產業的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率一定很高,佛山反而很低,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只有34.4%。遠低于全國水平。其中有何奧妙?
強大的內生增長能力,是佛山定鼎的重器。
或者其中最大的區別是:別的地方都把資本投向了鐵工基,投向地產等領域,而佛山的投資,更多偏向工業設備、技術和人力等領域。2015年上半年,佛山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4.8%,高于第三產業的房地產,超過同期國內大多數城市。而技術改造投資,則增長181.4%,而全市專利申請,則增長112.6%。佛山提出了五大潛力指數,致力于工業投資,高新產業投資、技改投資、企業創新投資以及專利投入。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佛山的大幅度技改投資,需要相當的擔當與膽魄。這五個領域的投資,對GDP的撐門面效果遠不及重工業、鋪路架橋和建房造城來得快,但是真實效率也高得多,這樣的GDP,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亦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佛山現象,絕對值得中國關注。
個別地區因為特殊的政治地位,靠國家開小灶,瘋狂砸投資,造就虛假繁榮。未來這種模式,不應成為全國楷模。而跑部錢進,大項目崇拜,給中央拜碼頭求大投資而不發展本土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模式,也不應該成為主流。
同時,佛山對于中西部后發地區,也有巨大啟示,中西部適度趕超,在情理之中。但是,投資工業,和片面超前投資鐵公基,有很大差別。中西部更需振興實業,而非追趕投資,急火攻心搞造城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