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企業培訓網 > 管理學堂 > 戰略管理 > 中資橫掃全球收購還是悠著點 |
中資橫掃全球收購還是悠著點 |
信息發布:企業培訓網 發布時間:2016-3-2 9:17:43
|
|
作者:余豐慧
中國企業不斷在海外“掃貨”,激進的陣勢“嚇壞”外國監管機構,使得不少收購案遭遇法律障礙(2月22日 華爾街見聞網)。 目前,全球經濟已經進入又一個寒冬。反映在投資市場就是風險偏好受到抑制,規避風險情緒濃重。股市低迷,債市和黃金受追捧。反映在并購市場就是, 全球并購市場身處“寒冬”,湯森路透數據顯示,今年迄今全球并購交易同比下滑23%至3,360億美元。然而,中國企業卻背離全球大勢而為之,掀起新一輪海外并購熱潮。 根據Dealogic數據,今年開年僅兩個月,便宣布了102樁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協議,價值總計816億美元,占全球的24.3%,成為史上最搶眼的開年表現。去年同期僅有72樁案例,價值110億美元。一些中資大企業斥巨資進行海外并購。例如青島海爾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中聯重科收購美國工程機械巨頭特雷克斯公司、清華紫光收購美國西部數據15%股份、中國化工以44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巨頭先正達等。就在最近,海航集團還宣布擬以60億美元收購美國IT產品服務分銷商英邁(Ingram Micro)等等。 中資企業這輪海外并購相比此前有幾個明顯特點。民企與國企并重,民資企業比重越來越大。中資企業走出去并購還是要以民企為主,國企為輔。畢竟誕生于市場的民企更能適應歐美以及大多數完全市場化國家的制度環境。接軌比較容易一些。另外,民企產權明晰,內部治理機制完善,資本、股東約束力強,走出去經營好壞、并購成敗,承擔風險的股東非常明確。而國企走出去山高皇帝遠,管理監督難度較大。以民企海外并購為主正在形成趨勢,這是一個可喜現象。 這輪并購瞄準了IT等行業以及新興產業也是特點之一。比如:清華紫光收購美國西部數據15%股份;海航集團還宣布擬以60億美元收購美國IT產品服務分銷商英邁(Ingram Micro);中國化工以44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巨頭先正達。這些也許正是中國企業的短板,也是捷足先登、借力并購趕上新經濟步伐的捷徑。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不乏有抄底全球的思想。目前一些項目、資本、企業受全球經濟寒冬影響,已經很便宜,或是抄底良機。中資企業正好急于彌補自身短板,特別是全球競爭短板,就出現了買買買的全球橫掃之收購格局。 不過,目前全球投資市場風險加大,并購同樣面臨風險。特別是目前并購對象主要在美國企業,以美國企業為目標的跨境交易創紀錄高位,全球資本都在加速流入美國。上述提到的五家中資企業收購案例,四家都是收購美國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并購風險似乎更大。 中資企業瘋狂在美國收購,不由自主地讓人想起了上個世紀80年代的日本在美國收購的場景和陰影。如今包括房地產、貨幣、匯率等宏觀經濟環境,中國與那時的日本驚人的相似。真擔心重蹈日本覆轍。 中資企業在海外包括美國在內收購企業順利的似乎不多,包括聯想收購IBM現在看都不能算成功。同時,中資與西方文化、法律等融合都有難度,磨合期非常長、成本很高的。萬達收購西班牙大廈正在騎虎難下,就包括李書福的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汽車最終究竟如何都很難說。 特別是與美國打交道占便宜、占上風的更不多。美國對外資收購的法律似乎更加嚴格。梅麥思律師事務所(O'Melveny & Myers )最近的一份研究顯示,大量中國投資者看好美國的經濟增長潛力,所以讓美國企業成為具有吸引力的投資選項。其中近半投資者認為美國是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地,但也有47%的人認為美國的監管和法律法規是收購行動的主要障礙。最近頗受爭議的一件收購案例是中國重慶財信企業集團收購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導致45名美國議員聯名致信美國財政部,要求對此項收購進行“全面和嚴格的調查”。同樣在本月,民營企業復星國際與央企華潤集團對外收購的兩筆交易在同一天受挫。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年度報告顯示,該委員會2014年審核了24宗來自中國的收購申請,這是遭到審核的中國買家數量連續第三年超過其它國家。 總之,中資企業走出去要防全球經濟衰退大環境、大趨勢帶來的風險,又要防止“水土不服”障礙。還是悠著點好一些! 與本文同步的《慧眼財經》公共微信開通了,微信號:yfh60716 |
 |
版權聲明: |
1.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附帶版權聲明的文章,其版權以附帶的版權聲明為準。
2.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企業培訓網立場,本網站不對文章的真偽性負責。
3. 本網刊發的各類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轉載刊發僅為網友免費提供管理知識與資訊,不以贏利為目的。
4. 用戶如發現本網刊發的文章存在任何版權方面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本網站經核實后將進行相關處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