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安排】9月20-21日 中山大學校內 【培訓費用】3800元/人(含稅、培訓費、教材費) 【培訓對象】高/中/基層管理人員、部門經理、新經理、基層經理、儲備干部。
【課程背景與特色】 本課程強大的企業價值需要: 企業決策的需要:在快速多變的市場環境下,作為領導如何快速正確的決策?---試想當你在高速公路上駕駛車輛時,錯過一個路口的結果是什么? 企業管理的需要:如何引發員工智慧,提升下屬解決問題的能力?----徹底解決管理層“忙、亂、煩、累”的癥結。企業溝通的需要:懂得如何精準目標并讓目標變成成果?懂得如何進行有效對話,消除組織中的矛盾分歧和抱怨,迅速達成共識。 企業業績的需要:管理教練的精髓就是不依賴貨幣資本的投入,僅通過教練式管理系統讓企業組織行為發生變化,并使之產生持續的業績增長! 企業文化及輔導下屬的需要:從傳統指揮、命令式的管理模式轉為協助和輔導式的教練模式,教練文化的核心就是要發揮管理者智慧,讓管理者和下屬時時都有成長的喜悅。在員工成長和企業業績不斷提升的同時,形成以學習型組織和教練文化為核心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竟爭力! 體育教練的目標就是讓運動員獲得運動項目金牌,管理教練的目標就是協助企業管理者獲得商業金牌,具體地說,就是協助企業增加利潤、改善效益、提升業績 什么是管理教練MCT管理教練技術,英文全稱:Management Coaching Technology 管理教練技術MCT是根據教育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最新理論設計,根據歐美近30年優秀企業實踐經驗,經過近兩佰場國內大中型企業引進內訓的檢驗, 旨在提升企業中高層管理者的領導、決策、溝通和輔導下屬能力,讓企業高管運用當今先進的管理方法去帶領及輔導知識型員工,讓員工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去為企業創造持續的最有效的價值管理模式。 全球知名企業經過近 20 年的探索,總結出這一套新的企業管理模式,目前世界 500 強中有過半的企業采用了管理教練技術。 學習成果: 學會與下屬之間的有效對話技術; 學會從目標到成果的教練架構技術; 學會給企業增加利潤、改善效益、提升業績的教練應用技術。 管理教練MCT特色: ·知識經濟創新管理理念:工業經濟是科學管理理念,關注標準化與流程化;知識經濟是價值管理理念,關注個性化與架構化,教練是知識經濟的產物。 ·轉變管理角色:管理教練是知識經濟企業管理者的新角色,課程中轉變角色,不做管理做教練。 ·技術切割、示范:管理教練技術的每一模塊教練導師會現場切割講解、示范,學員練習,確保你每一步都能掌握,即學即用,因為技術切割你容易理解,教練導師示范你可以模仿,現場練習你學會操作。 ·現場案例示范、分析:管理教練技術的每一模塊都會有現場真實案例示范,案例示范后教練導師與學員一起討論、分析,學員對技術的掌握不僅可以做到知其然,而且還可以做到知其所以然。 ·現場教練應用案例:管理教練的目標就是為企業增加利潤、改善效益、提升業績,如何做到這一點? 網絡教練跟進:每一位學員都可以享受網絡教練的免費跟進(三個月)及獲得持續學習的資源,三個月需提交一個教練案例檢驗應用成果。
【課程大綱】 第一模塊 什么是管理教練 1、管理教練技術已成為企業管理者的首先要技能 2、從經驗管理走向技術管理 3、從科學管理走向價值管理 4、管理教練-用員工的智慧為企業創造價值
第二模塊 有效對話能力 ●聆聽-員工的智慧 ●發問-方向性思考 ●管理教練的目標(PET) 1、什么在影響我們的聆聽 1、情景案例 1、管理教練的身份 2、怎樣有效聆聽 2、架構問題的有效性與穿透性 2、管理教練的目標(PET) 3、怎樣提升聆聽能力 3、如何問問題 3、管理教練的定義
第三模塊 管理教練技術架構體系 1、教練架構技術與管理能力提升 2、精準目標的教練步驟 3、理清現狀的教練步驟 4、一般價值公式技術 5、關鍵價值公式技術 6、關鍵價值鏈的教練步驟 7、行動目標的教練步驟 8、行動計劃的五個關鍵要素 9、TOTE-行動有效性的測試技術 10、ABC跟進教練技術
第四模塊 管理教練技術應用案例 ●現場教練案例示范與研討 ●成功教練案例分析 ●管理教練技術應用核心架構 1、如何增加利潤 1、增加利潤核心架構 2、如何改善效益 2、改善效益核心架構 3、如何提升業績 3、提升業績核心架構
第五模塊 網絡教練跟進及教練實踐
第六模塊 應用案例總結
【講師簡介】沈軍(Colin)教練 北京大學企業教練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EMBA 管理教練課程主講教授 南京大學商學院EDP客座教授 雜志編委、專家委員會成員 中國企業教練年會CCAS常務主席 沈軍教練是第一位把企業教練技術引入中國大陸的教練導師; 是中國第三代企業教練-組織教練的領軍人; 并于2002年開始在中國大陸培育國際級專業企業教練與企業內部管理教練; 為國內知名企業、上市公司及企業集團提供專業的企業教練服務。 背景經歷: 1989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2年、1995年于同濟大學獲理學碩士和理學博士學位。歷任同濟大學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波耳固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納米材料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近代物理實驗室主任,兼任上海市“十五”期間重點科研領域預測專家。1997年9月~11月在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法國里昂第一大學作訪問學者,2003年7月去法國里昂大學訪問合作,2004年1月~12月赴德國馬普微結構物理研究所作高級訪問學者。先后獲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計劃和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資助。1999年獲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稱號;2000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02年獲教育部優秀骨干教師稱號及上海市優秀科技啟明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