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安排:2014年11月20日 北京 培訓投資:1980元/人(含培訓、資料費、茶點、文具費等) 培訓對象:希望提高溝通技巧的中層管理者; 培訓方式:講師授課、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演練、視頻分享及游戲活動。 培訓目標: 1. 了解DISC人際溝通風格理論,認識管理人員自身存在的溝通問題; 2. 在項目管理中與不同風格成員融洽相處; 3. 掌握有效的人際溝通技巧,保障溝通渠道順暢,提高溝通有效性與建設性; 4. 改善企業內部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促使組織實現更佳的業績表現。 前 言: 戲言“人脈等于錢脈,錢脈等于命脈”。此話雖不科學,但論起人際關系的重要,是人人皆知的。在人際關系的建立中,溝通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際關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溝通不到位,得不到他人的理解,甚至造成誤會導致沖突的事時有發生。在職場上溝通不暢則有可能引起與同事關系不和,與客戶之間出現誤解與沖突,會失去合作機會;上下級之間溝通不良,會失去尊重與信任。 在任何一個企業中溝通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組織的發展,有70%的問題是由溝通協調不利導致的,溝通與協調能力還是現代職業人士成功的必要條件。溝通為什么如此重要?如何建立起公司里的“溝通文化”?如何在工作中與上司、同事和下屬順暢有效地溝通?有效溝通的最重要原則是什么?最有效的溝通方法是什么? 敬請帶著您管理中遇到的難題,步入11月20日培訓現場,與中國著名實戰派培訓專家藍女士現場對話!
課程要點:
《管理溝通藝術與人際關系改善》 主講:藍女士(11月20日) 一、 人際關系溝通的重要性 問題一:“不會拍馬屁的人不能成為職業經理人”此話正確與否? 講解:“拍馬屁”即是向上溝通,若一個人連向上溝通都學不會,更不可能向左右溝通和向下溝通。 問題二:人際關系溝通能力重要還是其它能力重要? 講解:良好的人際關系者,可使工作成功與個人幸福獲得率達85%以上,事業成功的因素85%決定于人際關系,而知識、技術經驗只占15% 二、有效人際溝通的行為技巧 溝通的一個意義: 溝通的兩個方向 溝通的三個行為 溝通的四個原則 溝通的五個W 案例一:一位經理被辭退的故事 分組討論案例,每組派代表發表感想 三、人際溝通風格 問題三:一個人最關心的人是誰? 思考、提問、回答 理解四種溝通風格 通過各種行為表現來識別溝通風格 不同性格類型的特征 提升性格魅力,彌補性格缺陷 如何與不同風格的人相處 四 、溝通與人際交往的心理學基礎 個人形象:心理名片 人際交往:認識自我的鏡子 人際交往的心理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效應\投射效應) 人際影響與人際交往藝術 五、面對主管——怎樣與上司溝通 問題四:能跟上司說“不“嗎怎樣跟上司說”不“? 思考、提問、分組討論、發表 講解:怎樣對上司說“不” 問題五:上司喜歡其它能力強的人還是溝通能力強的人? 思考、提問、回答 講解:大多數上司喜歡溝通能力強的人的原因 六、面對同仁——怎樣與同級主管相處 問題六:對部門權限之間交叉地帶的事該不該管?怎樣去管? 思考、提問、分組討論、發表 講解:為什么應該去管交叉地帶的事 怎樣去管交叉地帶的事 跨部門溝通的障礙 七、 面對下屬——怎樣與下屬溝通 問題七:你是怎樣與下屬溝通的?溝通時應注意什么? 思考、提問、回答 講解:應站在下屬的立場去思考 應看到下屬的長處,特別是比自己強的部分 應尊重下屬,相信他們有朝一日會超過自己 八: 放眼明天 —— 未來愿景工作坊 積極的心態 準時完成任務的責任感 團隊共識與溝通之重要性 有效溝通與組織執行力的的關系 講述/個案研討/小組互動/Q & A
培訓講師:藍天 一、講師經歷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MBA課程外聘專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力資源管理師認證特聘專家;國資委發展研究中心特聘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外交部特聘外交官商務禮儀、溝通技能指導專家;鳳凰衛視中華環球小姐大賽評委、禮儀指導專家、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評委、職業生涯指導專家;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評委、職業生涯指導專家;曾任外資咨詢公司咨詢培訓項目總監、地產投資管理公司人事總監。在領導者印象管理與魅力提升、職業經理人管理能力提升、優質客戶服務技能提升和人力資源管理全案咨詢等領域有著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 二、授課風格 藍老師講課風格清新自然、優雅大方,極具親和力。 三、培訓專題 《高效管理溝通技巧》、《人才的選育用留》、《人員招聘面試技巧》、《現代企業績效考評》、《領導者印象管理與魅力提升》、《員工職業化塑造》、《政務禮儀與商務禮儀》、《員工生涯規劃與管理》、《優質客戶服務與客戶關系管理》、《服務形象塑造》、《電話服務技巧》、《客戶滿意度提升》。 四、培訓過的部分客戶 國家外交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國家稅務總局、國家計委、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北京市衛生局、通用集團、可口可樂公司、百度公司、NEC電子、三星電子、LG電子、安利(中國)公司、博士倫公司、諾華制藥、羅技電子等外資公司;中國儀器進出口公司、中國移動、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汽車研究中心、大唐電信、浪潮電子、亞信科技、核工業集團、中國石化、大慶石油管理局、中煤集團、中航油集團、航天科技集團、中國建筑總公司、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首都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力總公司、國電集團、華電集團、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