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供應鏈采購管理的核心-供應商管理 作者:成建新 當前全球經濟低迷,許多企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資金、市場資源不足、原材料價格上漲、出口形勢異常嚴峻、轉型升級困難重重,現代企業擁有并保持一個具有高度競爭力、具有成本領先優勢的供應商隊伍,將對未來企業供應鏈競爭具有關鍵戰略意義,HP、IBM、GM、Dell.等世界500強公司,越來越看重采購部門的供應商開發能力,通過科學的供應商開發與管理,每年在供應鏈環節成本節約6-8%,采購部門已經不再僅僅是企業“花錢部門”,而是為企業贏得未來的“競爭力”,尋找和培養適合公司戰略需要的供應商已成為采購部門的重要職責,如何選擇和培養供應商顯得越來越重要,如是有些企業為了降低采購成本,往往最終選擇了那些能力相對還略有欠缺的供應商來培養,希望能有朝一日將供應商培養成為滿足企業現實需求和未來戰略需求的合格/優秀供應商,可從結果看,往往事于愿違,“勞民傷財”,甚至“對簿公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做采購的最怕選擇供應商!如何進行有效的供應商管理,完善建設企業的供應商隊伍,提高企業采購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將特定的采購數量,合適質量的對的產品以合適的成本,在規定的時間,送到指定的地點,交給特定的消費者,如何從供應商管理中體現采購價值,是未來企業競爭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對供應商管理大概分以下5方面: 1. 物品信息梳理: a.梳理采購品類:在采購管理領域,20/80原則體現的非常明顯,通常企業80%的采購成本會集中在20%的采購品類上,因此應當對采購品種進行分類管理,可以分為戰略性采購和操作性采購。有些企業不區分采購品類的重要性,使得生產與采購的協調難度較大,容易出現相互扯皮現象,采購部門容易陷入日常的業務,資源也得不到優化配置。 b.建立采購成本數據庫: 在對采購品進行分類后,可以找出占80%采購成本的20%核心品類,然后結合其采購需求預測、物資規格、供應價格、供應商地點、供應商的業績表現等方面來對供應市場展開分析。 c.建立初步的供應商名單:通過深入分析材料的供應市場,全面收集供應商的相關數據信息,并通過數據分析和比較行業采購成本數據和績效表現水平,可以初步擬定供應商名單。 2.供應商開發: 企業往往都會給采購部門制訂成本下降的指標,而為了完成指標,采購部門又根據不同的物料類別分解采購成本下降指標,采購人員就不得不到處開發供應商,好不容易通過朋友介紹找到一家供應商,剛開始看起來很美,供應商送樣積極,配合性強,隨叫隨到,但后來不是被研發技術部門說不合格,等送了幾次樣品好不容易通過研發部門的“樣品PASS”后,質量部門又說這不行那不行,搞到最后小一點供應商委屈著繼續整改,稍大點供應商就來一回“閃電離婚”,搞得采購人員丈二的和尚模不著頭,竹籃打水一場空。其實供應商開發需要首先發動企業內部人員開發供應商,有些做得較好的企業,一把手參與宣導,鼓勵內部人員積極推薦供應商,對最終被確定為合格供應商并穩定供貨半年以上對舉薦人給予500-2000元的獎勵,通過企業管理層重視,內部人員推薦,使供應商從多方面更了解企業內部實際情況,縮短磨合時間,通過內外部之間的信息對稱和相互監督,大大提高新供應商的成活率,可以為企業找到真正合適的供應商。 3.供應商選擇: 一般采購人員為達成成本下降指標,就會對采購價格更為敏感,而好不容易與供應商談判降價后,供應商會絞盡腦汁去節省成本,甚至偷工減料,造成最終生產線急用而質量不合格,只好勉強使用,為企業未來的產品市場競爭埋下質量隱患,其實采購再怎么過分關注采購價格,最終供應商還得賺到錢,畢竟商場如戰場,“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其實從總擁有成本(Total cost ownership)角度分析,質量成本、維修維保成本、安裝成本等在最終的損失中占也比較大,對于一些大的集團公司采購,一般是對采購額最大的物料和設備主要是采用招標的方式進行采購。對于價格相對比較低的物品,采用議價或比價的方式進行采購。招標或議價過程中主要關注的是價格而每次都會找幾家新供應商來參與,因此進行廣泛比價后,選擇價格最低者進行采購。每次采購都是重新選擇供應商,最終就造成了供應商頻繁變動的情況,即影響了供應質量又影響采購成本,最低價的供應商最終都不是“好”供應商,因為新供應商想進來,往往會先讓利,進來再說,等坐穩后再抓住機會提出各種理由漲價,讓采購苦不堪言;低價格可能導致高的總成本,但往往被忽視。總成本最優被許多企業的管理者誤解為以價格最低,只要購買價格低就好,很少考慮使用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無形成本。真正好的供應商是那些價格并非最低,但質量穩定有保障的供應商,一個好的企業供應鏈,必須有一批穩定的供應商隊伍作為支撐,如果供應商的選擇僅以價格高低為基礎,經常更換供應商最終必然會讓企業為損失買單。 4.供應商績效管理: 經過對潛在供應商進行市場調查、實地考察、供應能力等各項數據分析符合企業設立的供應商準入門檻后,供應商可以開始供貨,此后就開始對供應商的供應績效進行重點管理,供應商績效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指標: a.及時供貨:供應商績效考核的第二個指標就是供貨的及時性。由于目前的市場中的產品絕大多數屬于需方市場,顧客具有極大的選擇權,因此,對于整條供應鏈而言,壓力非常大,而供貨的及時性,就是不得不面對的企業需求指標。供應鏈主體企業根據顧客需求時間進行推算,通過逐級分解,計算出產品生產加工時間及原材料供應時間。因此,在選擇供應商時,就具有了一個可量化的考核指標,要求供應商必須按照供應鏈主體企業生產要求,及時供應。至于供應的具體方法,雙方可以共同協商,例如如果供應商距離企業較近,可以采取JIT方式直接送至生產線,如果供應商距離企業較遠,可以采取VMI方式等。 b.價格:供應商管理中的采購成本控制是一個關鍵問題,因為采購成本增加就意味著產品價格提高,不利于供應鏈整體參與市場競爭。企業在采購成本控制環節,首先應明確最終產品在市場中的定位,在比較同類型競爭性產品的基礎上,確定最終產品的市場合理價位。在此基礎上,逐級向上游反饋,對供應商的產品提出成本要求,可依此設定一個參數指標,對供應商進行評估和考核。 c.質量可靠:供應商管理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成本和時間上,還體現在產品質量上,由于供應商是供應鏈管理的源頭,因此原材料的質量優劣,直接決定了供應鏈最終產品的質量。在考核供應商時,應對原材料的生產質量進行嚴格的評估和控制,首先,應根據最終產品的要求,確定原材料的質量要求,整條供應鏈應根據顧客需求制定不同的產品質量策略,在此基礎上,再對供應商進行質量要求,盡可能提高性價比,滿足不同顧客的不同需求,然后,要求供應商對原材料生產的全過程建立質量規范。要求供應商對機器設備、人員配備、及原材料制作工藝及零配件進行嚴格監控,同時要求供應商對其產品進行抽檢或全檢。 d.服務:客戶滿意度關系企業產品的市場。根據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的統計,62.7%的企業認為,物流和供應鏈服務可以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供應商的服務質量的好壞也很關鍵,特別是設備的維修維保,質量異常的服務響應,故障及時排除等方面需要重點關注,隨著產品競爭的加劇,同質化將越來越多, 企業競爭比拼的就是服務響應能力,如何讓客戶滿意是未來企業生存和發展中需要作重點考慮。 5.供應商關系管理: 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主要有四種方式:第一種是普通的買賣關系,這種基本是一錘子買賣,一次性交易,不需要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第二種是合作關系,企業和供應商之間簽訂周期性的的供應合同,以便保證供貨效率又節省采購成本,主要針對采購量相對穩定的采購需求;第三種是伙伴關系,企業和供應商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長期合作關系,通過定期溝通,企業雙方中高層互動來維系和提升雙方的滿意度;第四種是戰略合作關系,企業和供應商之間非常緊密的合作關系,企業與供應商之間信息共享,技術互補,形成戰略結盟,彼此互惠共贏,相互視對方為自己企業的一部分,協同作戰來提升整體的效能。目前,眾多企業也已經逐步認識到了供應商關系管理的重要性,根據不同的采購物品和行業特點進行深入分析,積極建立供應商關系。 年末是供應商關系管理的重要階段,請問你們企業做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