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來自帝晶光電,新宙邦和廈門宏發等3家企業的研發、產品線和人力資源核心高管齊聚深圳,參加了喬諾商學院第13期IPD技術競爭力圓桌會,在華為公司最高管理獎“藍血十杰”獎獲得者、某產品線CTO方老師,以及華為公司某產品線SPDT總經理劉老師等專家的帶領下,聚焦 “如何管好技術投資,如何構建技術斷裂點” 的話題進行了深度研討。
三家企業分別介紹了在創新以及技術競爭力方面的TOP3問題,并在其它參會企業和專家雙重啟發、引導下找到了問題的根因。輔導專家老師也結合每家企業實際情況給出了針對性建議。
以下是IPD圓桌會現場,學員與專家的互動場景(受篇幅限制,僅作部分展示):
場景1
客戶:老板對研發工作不滿意,看不到研發的價值在哪里?
老師:研發組織的責任,就是要在公司競爭焦點上做出創新,支撐商業成功,這是商業組織內研發團隊的獨特價值;在研發技術策略上,研發組織負責人要和公司管理層和老板達成共識,是做技術創新者還是跟隨者。
場景2
客戶:在企業里,工作要流程化,流程要標準化,標準要細節化,企業規模在10-20億階段的組織是職能性組織,若成立各種委員會,可能很多委員會還是來自職能領域各個主管,都是同樣的那些人。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方老師:流程一定來自實踐,流程的Owner一定是業務主管,流程的表達是流程部來牽引的,流程的定義一定是業務部門,流程是不是體現了公司最佳實踐,我們的流程是不是跟公司的實踐一致。
劉老師:各種委員會的職能和重心不同,由職能部門主管構成的團隊,主要責任是商業管理和經營管理;若是技術委員會,要堅定地讓技術領域的專家占主導地位,職能部門主管不要代替專家意見,確保委員會的功能專業性。這樣就不會出現各種委員會都是職能部門主管構成的局面。
場景3
客戶:關于國產替代的問題,國產技術在某一兩個點形成了突破,可以對外部技術進行替代,但是馬上會發現,其它技術點需要繼續攻克。例如:芯片設計能力解決了,芯片制造能力還需要攻克。如何在全產業鏈上不被卡脖子?
老師:整個產業鏈是全球化的,商業組織可以聯合上下游各個環節,來共同解決問題。能夠分工協作的,盡量不要通吃,通吃對能力要求極高,也不利于產業生態發展;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構建無可替代的競爭優勢;若分工協作不能達成商業目標,或者受外部環境限制(例如全產業鏈受到供應限制的極端情況),則必須自己逐步找到每個環節的解決方案,否則無法生存和發展。業界標桿華為公司在這個方面給出了很好的實踐范例,作為其它商業組織的參考。
圓桌會上,老師們和學員們不斷進行觀點碰撞,思想火花四濺,圓桌會上金句不斷:
1、通過標桿公司降成本案例的剖析,我們發現,只要商業組織敢于面對困難,辦法總比困難多,持續通過策略調整保持商業領先。
2、老板事必躬親,大事小事全部過問,老板本身就會成為業務發展的瓶頸,會限制企業規模的進一步發展。
3、如何為未來花錢、投資是最難的,也是回報最高的。
4、對未來的競爭力規劃是基于假設進行思考,不是靠當前邏輯推導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