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毫無疑問是大多數中小企業的至暗時刻,但其實,至暗時刻并不是偶然,它會在我們最不經意的時刻到來,就像戰爭、地震、疫情。
其實,至暗時刻是每家企業的必經之路,要想獲得長久的生命,就要具備穿越艱難的能力。
因此,特約一位在華為25年,經歷多次至暗時刻的前高管撰文,講述他的心路歷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和信心。
“2002年公司差點崩潰。IT泡沫破滅,公司內外矛盾交織,我無力控制,半年時間都是噩夢,夢醒時常常哭。”⸺任正非。
三星、微軟這樣的偉大企業也有自己不堪回首的危機時刻,和華為一樣,它們也用各自的策略在寒冷的冬天里鉆木取火,活到了今天。
三星、華為和微軟究竟是如何“過冬”的?面對疫情和經濟的雙重打擊,企業該如何活下去?
三星:除了老婆孩子不變,其他的啥都要變!
一、韓國人從生到死離不開三件事之一
三星是個龐大的集團,包括三星電子、三星保險等。韓國有句話很有意思:任何一個韓國人從生到死離不開三件事情:稅收、死亡和三星。
三星的收入大概是3000多億美元,而韓國2019年的GDP是1.63萬億美元,一個韓國相當于5個三星,從這我們就知道三星多厲害。
這幾年三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逐漸下滑,國內的憤青認為三星的業務被華為干掉了,被小米干掉了,其實那只是手機業務的一點點。
實際上,電腦的三大件:存儲器、內存條、液晶面板,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很多企業都是靠三星供貨的,特別是三星的CPU,排世界第四。
1998年以后三星越來越厲害,它在存儲器、flash行業耕耘了20年。三星為什么這么牛?它的文化很關鍵。
二、三星核心價值觀:除了老婆、孩子不變,其他的啥都要變!
之前研究過三星的價值觀和文化,華為的人才觀和很多做法就是向三星學習的。
第一,三星排在首位的核心價值觀是:人才第一。從三星創始人到現任會長李健熙都很關注人才。李健熙曾說,他作為公司的CEO,80%的時間和精力是花在人上面⸺識別人、選對人。
第二,最高志向。三星下面的任何業務,一定要做到第一。要么不做,要么做到第一。華為的研發也是跟三星學的,做任何產品,要做就做第一,別想著做第二、第三,沒用。
第三,引領變革。這點非常重要。98年韓國金融危機時,李健熙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除了老婆、孩子不變,其他啥都要變。
這句話是流在三星血液里的,也是三星總結出來核心價值觀。
第四,正道經營。三星到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做生意,都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沒有BCG問題,沒有行賄受賄問題。
第五,追求共贏。共贏不僅僅與合作伙伴之間,還包括和員工之間。
三、三星大戰98年亞洲金融危機
李健熙很厲害,和任正非一樣,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強烈的危機意識。
98年整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韓國一片狼藉,三星也奄奄一息。
李健熙大概是在1995年、1996年就意識到泡沫的存在,所以那個時候他換掉了很多干部,包括三星電子的CEO以及下面幾個部門長,基本上把領導層都換了,換掉了十幾個。
在1998年金融危機來臨之前,就把和平時期存在的干部全部換成了危機管理型的干部。
為應對危機,三星只保留三星電子以及三星保險,有將近120多個非核心資產被賣掉,進行結構性調整。
三星原本計劃裁員3萬人,最后通過派駐、榮譽退休等方式,實際裁員1.2萬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有生力量。
活下來的過程當中三星還做了好幾件事:
第一個是確保公司競爭力。除了流程再造,真正建立了以市場為中心,不是以技術為中心,也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真的站在客戶角度,以市場為中心,決策體系是從客戶中來、到客戶中去。
第二個是快速決策。換成了危機型領導以后,每個人授權,每個人擔責,快速決策,該干干,該不干就不干,議而不決是最大浪費。
當然,快速的決策機制意味著授權,關鍵在于領導敢不敢。
第三個是及時推出客戶所需的產品和技術。1998年以后,三星的折疊機搶了諾基亞好大一塊市場。
第四個是逆周期投資。1998年的時候三星連續進行了三次逆周期投資,一舉奠定了它的領導地位。
三星能從危機中活下來成為一個成功企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總是把危機作為一個經營條件,而不是一個制約因素。
危機本身就是經營中的一個常態化的因素,成功的企業總是有這樣的基因。
華為:不抱任何幻想,只有“打”,沒別的
一、2002年華為遇到史上最大危機之一
據任正非采訪回憶,IT泡沫危機發生時,華為發生了巨大的危機,公司基本瀕臨崩潰了,內外交困。外部來說,對客戶負責任的能力低,在IT泡沫時期,大公司把所有好零部件買光了,華為只能買一些差的零部件做了產品賣給客戶。
公司內部也出現很大危機,2002年時,內部很多人偷走知識產權、挖走公司的人,去創辦其他的公司。
雪上加霜的是,也是這一年,通訊巨頭思科提出華為侵犯其知識產權,并要求華為賠償,停止銷售相關產品。彼時,華為初入國際市場,面對巨頭只能選擇忍氣吞聲,將相關產品全部收回。
2003年1月思科正式起訴華為,思科的全球近百位新聞發言人,也第一時間發布不利于華為的信息,并警告華為的潛在客戶,購買華為的產品可能面臨連帶賠償。這一年,歐美很多客戶暫停與華為合作。
華為做了四方面的應對。
1.現金流:為了確保現金流,華為提出“減員、增效、漲工資”的理念。
但是華為不做集體降薪,因為集體降薪會導致另一種大鍋飯,會傷優秀員工的心。
華為的做法是把差的員工的工資降下來,給好的員工漲工資。
另外,為了要現金流,華為進行瘦身。比如,2002年時華為將莫貝克賣掉拿到了60多億人民幣現金,又把與3COM合資公司的股份由51%減持49%,又拿到了幾個億現金。
2.激發:第一,華為要求領導身先士卒、下沉一線。
比如當時徐直軍就去了上海代表處,不是在代表處公司掛職,是實實在在地去干活。
第二,2003年華為開干部大會,任老板講戰爭論,講干部要用自己的內心之火,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照亮兄弟們前進的道路。
干部大會的信心傳遞,對每個干部的責任感、使命感都有很大的激發。
第三,小建議、大獎勵,大建議、只鼓勵。
華公司歷來如此,職員就是好好做好本職工作,公司的走向、戰略,有不同的人在思考,員工只要把自己手頭的事情做好、做到極致就行了。
3.聚焦:聚焦就是要決策哪些該投入、哪些該砍掉。
華為的光網絡產品就是2002年做起來的。
當時華為反向擴張,在那種情形下還花200萬美金收購北美一家小公司。這次反向擴張奠定了華為公司光網絡產品的競爭力。
在聚焦的前提下,反向擴張可以為將來打下很好的基礎。
但是一定要在自己主航道上反向擴張,把主航道的產品做到不可替代,也就是說要在你的既有優勢上,把你的強項發揮到極致,這才叫反向擴張。
4.節流:深淘灘,低作堰-這是華為公司的經營策略。
我在華為管研發做數通產品時,每一年都會把架構師、SE以及干部拉到都江堰開會,現場現悟。
“深淘灘、低作堰”這6個字是什么意思呢?
深淘灘的意思就是當河水把河岸邊的鐵牛淹了時,就要開始挖灘了,這個對于企業來講降成本。
從運營成本、產品采購成本、研發成本,以及物料的料本,都要淘。
“低作堰”是什么呢?低作堰就是指只要保證一定的利潤,更多地讓利給合作伙伴和客戶。
該改造的辦公大樓、實驗室、實驗設備,在好的年份華為都會換一遍,這叫產生更大的效率。
效率提升了,這點成本就是值得的。這就是低作堰。
二、2018年華為遇到了歷史上又一巨大危機
這次危機眾所周知,可以說是華為遭遇的至暗時刻。對此,任正非的應對主要在4個方面:
1.危機意識,樹立勇氣。
在516(5月16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企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和產品)第2天。
有些華為內部人士說任正非有些策略感覺不對,太剛了,我們示點弱可能會更好的。
但是任正非不這樣看,美國想打垮華為,華為要有勇氣。
所以華為每一個產品線、每個組織、每個地區部都開了誓師大會。雖然誓師大會本身是個形式主義,但必要的形式主義對全員來說是非常振奮的。
2.建立應對危機的機制和方法。
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辦。我們回過頭來看,過去一年華為法務部做了哪些事?公司的首席安全官做了哪些事?參加了那么多場采訪,法律專業人士也好,安全官也好,真是不一樣的。
3.清醒的判斷。
特朗普本身確實不靠譜,跟我們國家領導人在日本碰到面以后表示他知道華為這個事兒了,后來大家都以為要松了,結果始終在反復。
但是任正非從來的判斷都是不抱任何幻想,只有“打”,沒別的。
4.備胎,B計劃。
這個從2012年開始就在做了,其實華為內部很早就知道這個事。華為的網絡產品現在看問題不大,問題最大的其實是終端的鴻蒙,也就是HMS。
2018年春節,任正非大年初一突然到了實驗室,去了無線實驗室和網絡實驗室考察,那個實驗室里的一堆兄弟還在做開發,做的是C版,那時任何一個版式功能都一樣。
微軟:王者歸來,重回世界第一
一、微軟的至暗時刻
微軟有三個至暗時刻,第一個就是2000年windows系統被木馬病毒攻破;第二個是在歐洲被認定為違反反壟斷法;第三個是在2012、2013年時,成為“沒落貴族”,岌岌可危。
在PC機時代,蓋茨給微軟設定了“讓每一桌面、每個家庭都擁有一臺計算機(并運行微軟的軟件)”的愿景。
但是在移動時代,微軟想做 Windows Phone,收購了諾基亞,但被鮑爾默搞亂了,2012年時成為“沒落貴族”。
二、王者歸來,重回世界第一,納德拉怎么就這么牛?
但是看完過去30年(1990年-2019年)市值前10名的十大公司變遷,你會很驚訝地發現。
微軟2000年的時候排第一,2019年又超過蘋果,以17,000多億美金市值,又排在第一。
大象真的可以跳舞,到了2014年2月納德拉接手以后微軟開始重生,2019年沖到了全球市值第一。
那么,納德拉做了什么呢?
第一點,真正的強者敢于自我批評與否定。
他一上 來 ,首 先 承 認 收 購 諾 基 亞 錯 了 ,Windows Phone的策略錯了,這是需要很大勇氣的,真是承認錯誤。
第二點,改變了“狗咬狗”的文化,員工之間的相互協作得到了加強。
很多人應該見過網絡上以漫畫調侃Apple、Google、Oracle、Microsoft、Facebook、Amazon等六家超級公司的組織架構圖。
蘋果是以喬布斯為中心的放射狀組織架構,
谷歌是既像金字塔型的樹狀結構但又有如蜘蛛網狀分布的組織架構,
微軟的組織結構是最血淋淋的,基本上是金字塔型結構,組織龐大且各個不同的部門彼此之間還互相開槍。
這對納德拉的刺激非常大,為了強化協作,微軟改變了以前的績效管理,每個人的PBC都是三段論。
就是要問自己三個問題:過去的這段時間我做了些什么?我幫助別人做了些什么?別人引用了我哪些東西?
第三點,合作伙伴的策略改變。
2015年我們突然發現,在蘋果手機的IOS系統可以使用office了,在安卓的系統里也可以使用office了,這就是說,微軟對合作伙伴的策略基本上已經改成主動去擁抱了。
第四點,整個公司業務變成了移動優先、云優先的業務策略。
以前是在線下賣office,現在有了線上的office365,銷售模式從賣產品變成了賣服務。
第五點,納德拉很厲害的一個地方是引入了成長型思維模式。
一個偶然的機會,納德拉知道了斯坦福教授的一本關于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書,深受感觸,并把這種思維模式引入微軟,倡導成長型思維模式。
這本書中的核心觀點是70%的人經過日復一日的訓練和自我學習,能夠真正走進成長思維模式,而不是固定思維模式。
從這三家偉大的企業應對危機的關鍵舉措來看,活下去的核心,都在一個“變”字。
喬諾之聲;作者:Michael,華為25年經驗前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