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LTC流程變革干了10年。到2017年的8月份,變革項目關閉的時候,華為公司的EMT做了一個總結:LTC這個變革,發明了交易通,就是把整個交易給打通了。
LTC流程構建史
LTC流程變革之初,整個華為公司的重點,還在運營商市場上,還沒有所謂的三個BG,終端、企業都沒有,主要還是運營商,大概占整個銷售的2/3以上。
胡厚崑是整個華為的營銷銷售與服務的頭,提出來要搞營銷的變革,最初不叫LTC線索到回款,叫CRM,因為行業通用的叫法是CRM,中文意思是客戶關系管理。因為華為主要做的是to B的業務,所以客戶關系很重要,就叫CRM了。雖然CRM翻譯過來叫客戶關系管理,但實際上它代表的是營銷系統的整體變革。
那個時候胡厚崑就說,進行LTC變革相當于:華為公司是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業務在飛速發展,這時候要更換汽車的輪子,也就是說業務還要高速發展,但是變革也要做。因為如果整個營銷體系不做變革,一直按照原來打法也挺累,不成體系。華為在LTC變革之前,有營銷技巧,把客戶關系搞定,絕大多數公司都這樣。有拿單的營銷技巧,但是沒有成系統的營銷體系。
CRM變革的開始,是在2007年先做了一個CRM規劃,梳理清楚整個營銷體系。主要是要搞清楚,在能力提升和變革里面,到底要做哪一部分。通過梳理發現CRM里面最核心的,就是LTC。
華為公司的管理方法就是大道至簡,不要搞那么復雜的東西,把企業經營管理里面最本質的東西拎出來。所以當時公司的幾個CXO,除了任正非,在一起一合計,拎一下就發現,所謂CRM最核心的就是LTC線索到回款,為什么呢?當時華為的理念是,所有華為公司的業務,以客戶為中心,本質上來看,最核心的就是兩塊:一塊是根據客戶的需求,把需求做成產品,IPD集成產品開發;另外一塊就是根據客戶的需求,把做出的產品再交給客戶,為客戶創造價值,這一塊東西叫LTC。
有了這個定論以后,華為公司開始淡化CRM、強化LTC,用LTC來代表整個營銷領域的能力提升。
在公司整個業務流程架構里面,分了三塊。一塊叫做經營流程,經營流程就是剛才說的IPD和LTC;第二塊是叫使能流程,使能流程就是為它提升能力支持,為它提供賦能,戰略就在里面;第三塊叫支持流程,為它提供支持的,財經、人力資源流程在這一塊。LTC就把整個營銷能力提升起來了,然后又上升到整個公司,放到端到端的業務里面去。
2008年華為開始啟動LTC流程變革,先做了第一期,叫blueprint藍圖,就是把整個LTC的業務架構搭出來。
現在所看到的LTC,就是藍圖,再到后面就產生了幾個基本業務流,在華為里面叫S0到S5,共6個業務領域,比如S0代指的就是LTC的整個藍圖架構。在這下面又產生其他的幾個業務流,比如說管理客戶的解決方案、合同生命周期管理,還有配置打通。
這些都是針對華為具體的一個一個的業務問題,然后非常深入地去解決。它實際上相當于流程架構往下的一個深入的細化。整個LTC就是一個大的項目群,在這個項目群下面分成了子項目,這些子項目在這個項目群的下面去做細化,針對華為非常具體的業務去做細化。比如說合同生命周期管理,那就要講我的合同結構是什么樣,怎么去注冊,怎么去做合同變更等等,非常具體的細化。
LTC變革的藍圖階段,是從2008年到2010年,干了兩年多才完成,后面還接著優化。然后其他的幾個就是S1到S5這些業務,一直干到了2017年的8月份,才把整個LTC變革關閉,然后就交給業務部門去正常地運營維護。
在進行LTC變革的期間,公司已經在籌劃成立三個BG了,所以說LTC變革實際上是以運營商市場為例,聚焦這個客戶群。
華為公司最初就考慮到,把LTC移植到其他的BG。運營商市場是直銷,LTC首先就要帶著企業BG。當時企業BG就派了一位潘總,一起學習LTC。運營商是電信行業,其實企業BG金融行業、教育行業、政府,本質上也是一個行業市場。只是運營商市場的客戶有限,所以就直銷。到了其他的行業,企業BG加了一個分銷渠道,做生意的道理還是一樣。企業BG的LTC只是多了一塊渠道管理的內容,生意本質一樣,只是說要發展代理商經銷商了。但是代理商和經銷商本身你也是一個銷售渠道,相當于多了一批客戶經理。
當時的LTC變革,也帶上了終端。但終端的玩法就跟運營商完全不一樣了。這不僅是一個渠道的問題,還有一點在于終端是to-C業務。
電子消費品的特點就是重銷售,輕交付和維護。電子消費品賣了之后,貨發給你就完了,沒有什么交付,發生了什么問題,售后服務就可以解決。終端不同于運營商,它更注重產品的品牌和生態。品牌就是吸引用戶,生態就是買了產品后,還會買各種各樣的應用軟件。所以說我們華為在做LTC變革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考慮了幾個行業市場和消費者市場,雖然它是以運營商市場為主做出來的,但生意的本質是一樣。
LTC變革項目啟動的時候,公司的管理層對LTC有一個定位,即LTC是公司的兩大核心業務之一,它承載了公司絕大部分的資金流,絕大部分的實物物流,還有絕大部分的人流。
有個關鍵時間點,大概是2010年的5月份,LTC的核心思想確立之后,胡厚崑終于敢去跟任正非匯報了。匯報PPT總共寫了11頁,在匯報了2頁PPT后,任正非就滿意了。
LTC流程變革干了10年。到2017年的8月份,變革項目關閉的時候,華為公司的EMT做了一個總結:LTC這個變革,發明了交易通,就是把整個交易給打通了。
開始干的時候流程不通,即客戶合同簽了,交付也交付完了,但是收不到錢,因為發票開不出來。LTC讓這個流程通了,就是說發票開得出來了,能收到錢了。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華為花了10年的時間進行流程變革。
LTC流程是什么
任正非滿意的2頁PPT,第1頁是LTC流程的集成視圖,第2頁就是鐵三角。任正非的原話是:“一線呼喚炮火,LTC這樣干是對的。”一線呼喚炮火,流程是以銷售為龍頭的,組織是以鐵三角為龍頭的。
中國很少有公司實現CRM的成功。LTC流程在華為獲得成功,是華為“中體西用”,即真的把西方的東西取其精華使用后的結果。
任正非說,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LTC的建設,固然要看整體的CRM體系,但CRM有50多個能力,如果 50多個能力都搞了,就太龐大了,很難發生作用。華為把這50多個總能力里面,最核心的28個能力拎出來,就能解決80%的問題了。這就是最核心最主要的矛盾,然后再把主要矛盾LTC上升成公司的營銷領域的主業務流。
鐵三角的來源是蘇丹華為當地團隊的說法,包括客戶經理、產品/服務解決方案經理、交付管理和訂單履行經理。
三是一個很奇妙的數字,華為內部早就有一點兩面三三制。這來自于毛澤東思想,一個軍三個師,一個師三個團。宗教里面,道教一氣化三清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然后佛教里面三世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基督教里面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印度教里面有創造神、維持神和毀滅神。幾何里面三角形最穩定,哲學里面有質量度即否定之否定……
在華為蘇丹的故事里面,LTC變革項目組把鐵三角變為三個角色,賦予了鐵三角流程靈魂,鐵三角成為了引領整個組織的龍頭。也就是說,整個公司為這個鐵三角服務。不是為三個人服務,而是為這三個角色服務。三個角色可以是一個人,可以是兩個人,可以是四個人,也可以是五個人,但事情還是這三個角色干的事情。三個人是牽引不動后方的,三個角色是牽引后方一大堆角色,三個人是對組織的,三個角色是對業務流程的。
LTC的本質就是合同的獲取和履行。拿合同是生意的根本,簡單說LTC就是要達成交易,達成交易就是跟客戶簽合同,這叫合同獲取。然后是合同履行,合同履行是什么?就是最后要按照合同給客戶交付了。
打個比喻,LTC就是你跟客戶去談戀愛、結婚、生娃。談戀愛高興了,就結婚領結婚證吧,合同就是你和客戶的結婚證。合同履行,就是跟客戶結了婚之后生娃,以及把娃養大,也就是交付和收款。生的娃可能還不止一個,要生好幾個娃,這些娃就是合同下面的訂單,一個個養大,養娃的過程就是合同履行。
在海外市場更明顯。中國一般是開一個合同,就按合同履行了。在國外是簽了合同之后,合同之下有多個訂單。比如,簽一個1000萬的合同,第一個訂單給你下200萬,然后你把這200萬訂單給交付了,第二個訂單400萬。所以說,這些訂單就是在合同下面生的娃,而且一個個地生。
訂單中有個一個PO的概念,比合同小,這就是交付的顆粒度。國際上經常是簽一個大合同,按照PO去履行,PO訂單就小了。比如在無線基站的交付,幾個基站形成一個集群,交付是按集群交付的,驗收是按集群去驗收的。但是如果按PO去回款,一個PO可能有十個集群,只要十個集群里面有一個集群的一個基站,沒有交付,就開不了票,收不到款。這個問題就要通過LTC來解決。通過LTC把兩邊變得一致,就叫交付對準開票。交付的時候,就考慮開票和回款。
采用LTC之前,華為財報很難統一。原來整個公司的財務報表,經常要調整來調整去。好不容易調整出來了,一開會發現,業務領導說的數字不對。為什么?因為財務做的財報,它和業務這邊實際情況不吻合。
比如說財務在做財報的時候,如果貨發出去了,財務就要開始算收入了。但是貨發了,這個貨實際上是躺在當地華為子公司倉庫里,還沒有到客戶的倉庫那去,即使有一部分到了客戶的倉庫那里,也不能算收入。
這就需要通過LTC來解決問題,定義收入原則。貨交給了客戶,它只是物權發生了轉移,即使客戶簽字驗收了,但是客戶還沒有網絡,還沒建,還沒有驗收,風險還沒有發生轉移。因為業務端沒有通,財報是最后業務結果的一個反應。在LTC打通了之后,IFS變革就也能順利進行了。現在想要看華為的財報5分鐘就可以,看全球的數據也是5分鐘就可以,并且可以形成實時性的材料。
來源:《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