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和島;作者:路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企業與政府研究所所長
編者按:
美國在不斷變化著詭異的殺招,一步一步地在緊逼,想要將華為置于死地。
而每一位中國人無時無刻都在關心著華為的命運,而每一個人都不免會為這一個問題所困擾:
離開了美國,華為還能活嗎?
這背后本質上是一個民族自信心問題。它本質上是在問當代中國的技術以及企業是否足夠強大,我們是否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現代化?
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中國工業是仰人鼻息,還是奮發自強。
本文作者——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作為一名長期研究技術進步、工業發展的學者,他從自己的角度給出了一些看法。
華為的命運與國家命運
今天中美貿易戰、技術戰,是兩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所遭致的結果。
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超級大國,舉國之力打擊一家企業的情況。目的很清楚,就是阻止華為在5G上繼續領先。
不讓中國在已經領先的領域繼續領先,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華為打掉,所以美國羅織了罪名。
去年美國制裁華為,命令美國企業不得向華為供貨,結果美國企業損失很大,股市動蕩影響到經濟運行。而華為還能找到替代性的供應來源,所以去年沒有把華為限制住。這是因為美國的半導體工業存在著一個短板,下游工業、制造業逐漸衰落了,它產出的近80%依靠海外市場,其中大頭就是中國。
2018年,美國供應了全球46%的半導體集成電路產品,自己消費22%;相比之下,中國供應了全球5%的半導體集成電路產品,卻消費了34%。同年,中國生產手機18億部、計算機3億臺、彩電2億臺,分別占到全球總產量的90%、90%和70%以上。
這種結構意味著中美之間處于一種“核恐怖下的和平”的狀態。美國有技術和工業的優勢,中國有市場優勢。
它意味著,如果雙方脫鉤不會單方面疼,我疼你也疼。如果中國的芯片市場沒有了,美國必然要倒閉一批半導體公司。
所以美國今年就改變了戰略,更兇狠了,以使用美國技術為名,要求全世界的半導體供應鏈都不得向華為海思芯片供貨。
所以我認為,華為被制裁這件事關系到中國有沒有發展高技術工業的權利。華為的命運其實是國家命運的一部分。
目前這件事已經持續了1年多,美國方面是有戰略的,而中國現在沒有戰略,就是步步退讓,看不到盡頭。
對中國來說,你要是想打垮華為,那咱們就徹底掀桌子。比如頒布一項法令,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產品的任何一家企業,都不能拒絕向華為海思供貨,否則就禁止銷售。
可能有人會問:這樣做不就使那些向華為海思供貨的中國企業都遭到美國制裁了嗎?我個人認為,這并不可怕。因為會有一件大好事發生: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鏈就形成了。
過去10多年,中芯國際一直是國外訂單大于國內。為什么呢?因為國內企業認為中芯國際不夠先進,會找臺積電代工。中芯國際就不得不接海外訂單,生產性能要求不那么高的芯片。而另一方面,中芯國際也不會去買中國設備企業的產品。
這其實才是中國半導體工業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戰略問題——形成自己的本土產業鏈,讓中國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各個企業,能夠具有互相需求和供應的關系。這樣就有了進步的基礎。
如果中國出手,那真沒什么可怕的。因為在整個產業格局下,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什么時候才能不再盲信“外國的月亮更圓”?
在技術發展上,離開了美國,中國工業還能活?我們依舊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現代化?
這是決定我們在國際博弈中采取什么方針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中國戰勝技術封鎖、“脫鉤”威脅,并保持國際合作的唯一有效武器就是堅持自主創新。
中國工業在1950年代奠定基礎后,由于遇到中蘇分裂及美國和西方盟國的封鎖,造成外部技術主要來源全部中斷。
但從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的20年間,中國沒有低頭,在技術進步和工業發展上走上了一條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主的道路。
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形成依靠“引進”來實現工業技術進步的政策。
這一工業政策可以用一個“三段式”的邏輯來概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實現國產化——達到自主開發。
在1980年代末,大規模的引進都是以“技術改造”為目標,通過引進、吸收外國技術改造中國工業。
但進入1990年代后,“三段式”技術政策演變成了“以市場換技術”,甚至發展成為各級政府要求中國企業與外商合資的熱潮,在執行上已經違背了初衷。
中國工業越來越多地滑向了沒有自主開發內容的技術依賴道路。
中國的科技體制一直是一個跟隨的體制,一是在創新上滿足于跟隨,二是很少把技術做到底。
直到今天,跟隨模式都還很有市場。中國工業因此陷入了一個“自我預言”實現的陷阱中:認為自己不行,所以不行。
外國企業的技術能力,不是中國的技術能力,也不會因為外國企業在中國設廠甚至設研發機構,就變成中國的技術能力。
中國工業要想創新,必須拋棄幻想,自己掌握技術,而要掌握技術就必須進行和堅持自主的技術研發。
不應把過去的工業奇跡,看作“包袱”
不應把過去的工業奇跡,看作“包袱”,這種二元對立、分割的思想,在近些年來延續到了經濟、工業政策中。
這類認識很大程度來自人們對國際產業轉移的觀察,經驗地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傳統制造業要逐漸向外轉移,而用高附加值、資本和知識密集的制造業部門和服務業替代。
所以一個幾乎普遍的共識是,中國要逐漸用新動能替代舊動能。
我認為這種新舊分割、對立的思維是錯誤的。
在鋼鐵工業發展史上,在中國之前只有美國、前蘇聯、日本3個國家鋼鐵產量曾達到過年產1億噸以上,但也都沒有達到過年產2億噸。
而2000年以后,中國工業產能有一個非常快速的增長。當年中國鋼鐵產能已經達到1.2億噸,現在中國差不多年產10億噸粗鋼。
今天在中國之外,只有日本還保持著1億噸的鋼鐵產能。從1973年到現在的47年間,日本的鋼鐵產能一直保持在1億噸鋼上下。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對日本而言,1億噸鋼是維持它這個工業經濟體正常運轉的必需條件。
對中國來說也一樣,中國工業經濟體的規模是日本的10倍,日本的人口還不到中國的1/10。所以中國跑到年產量10億噸鋼,是比較合理的規模。
它其實預示著世界歷史上一個空前的工業經濟體的出現。10億噸鋼是中國工業經濟體正常運轉最起碼的條件,需求來自中國各個工業部門的增長。
中國鋼鐵產量達到10億噸,并不會影響我們將來發展半導體集成電路,不會阻礙我們發展高技術工業。
但過去我們總是把這種工業成就,當成了一種經濟負擔。
而中國近年來的經濟政策的一大缺陷,就是把自己的工業體系給忽略了。
2012年、2013年以來,在中國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的渲染下,中國工業被看成是投資驅動的、粗放發展的、產能過剩的,和需要改造的部門。
在這種背景下,人為地把工業劃分為高與低、強與弱、新與舊,將它們看作是對立的、互相替代的關系。告訴你這個我們不要、那個我們不要,我們是高質量發展。
舉個例子,2017年中國化學工業規上企業實現主營收入9.1萬億元,利潤總額6050.7億元。但2018年、2019年劇烈下降,兩年銳減了2.2萬億元的營收。
這是很厲害的一個下降幅度,只有用去產能才能解釋,只有關停并轉才能做到。
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化工在美國算是高技術工業,但到咱們這兒就成了各地方政府紛紛要關停并轉的對象。
這就是因為中國工業體系被系統地忽略了。
工業的技術進步從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必須是寓于一個工業體系之中、從已有的產業基礎上進步,是連續性的進步。新的孕育在舊的之中。
我認為,現在應該讓整個中國工業體系重新動起來、繼續發展:
1. 推動“基礎廣泛”的產業升級
2. 在工業語境中找到短板,重點突破
3. 重塑中國產業鏈,提高它的自主程度
這3點抓住了,中國是可以實現產業升級的,可以通過現在的工業基礎不斷再突破,繼續經歷經濟增長。
我對中國工業,抱有無窮信心
2018年中國GDP達到90萬億元,得益于中國經濟在2000-2014年經歷了一輪15年的高增長。正是這場史詩般的高增長,讓中國連續超過法國、英國、德國,并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18年,中國GDP已經約為日本的2.74倍,工業增加值是日本同期的3.64倍。
這場高增長,讓中國工業在許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像華為、京東方這樣的企業,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崛起的。這是中國最大的本錢。
我們為什么會出現21世紀那場高增長?我自己的看法是,它是有歷史根源的,根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部歷史。
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正是中國工業體系的擴張。這個工業體系的基礎是“前30年”的工業化所奠定的,我們通過兩三代人的付出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而在改革開放的頭20年,中國雖然也犯了一些錯誤,但取得了一個巨大的成就:在工業體系基本沒有受到破壞的條件下,完成了它的市場化。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前蘇聯就是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工業體系給瓦解了。
在高增長過程中,像鋼鐵、冶金、化工等一系列裝備工業全都實現了突破。總體上,正是中國的工業設備支撐了這場經濟的高增長。
一個處于蒸蒸日上增長的經濟體,雖然暫時收入水平較低,但是它的活力仍然超過那些收入水平較高、但死氣沉沉的經濟體。
這就是我們最應該有的信心來源。只要有增長,就會有技術進步,就會有突破。能力都是做出來的。
從1959年初就領導中國第一支核潛艇反應堆開發團隊的孟戈非,曾經回憶過中國工業的這么一則故事:
他在1982年3月的《大參考》上看到日本媒體報道說,中國要求日本幫助審查秦山核電站的設計圖紙。
孟戈非深感屈辱,說:“要知道1958年我國開發核動力研究時,國際上對二次大戰中戰敗國的日本和西德,在核能利用方面還在進行管制呢。”
尤其讓他難以忍受的是,日方同意審查的條件是“限于和平利用,日本提供的情報不會轉用軍事”。
備受刺激的孟戈非,寫下了這么一句話:
“……我不反對向一切先進國家去請教、去學習,我也不是一個排外主義者或主張閉關鎖國的人。
我認為:國際間的技術交流和必要的技術引進都是應該的,但必須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引進先進技術,而不應該低人一等和仰人鼻息。”
中國工業波瀾起伏的幾十年歷史,反復印證著這么一句話:只有想富強的人才會富強,只有想勝利的人才會勝利。
這也就是中國工業精神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