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個大廠可謂是開啟了“搶人大戰(zhàn)”:
字節(jié)跳動提前批發(fā)放4000多份offer,幾乎和騰訊去年校招的總數持平;
美團定下新招6萬人目標,計劃在一年內完成;
華為201萬再招“天才少年”;
小米也不甘落后,成立11年以來首次進行大規(guī)模校招,招聘人數達到5000人;
……
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其實也是人才的競爭。
從企業(yè)競爭力的角度來說,一個組織內部需要充滿“又紅又專”的人,這樣才能確保企業(yè)的長盛不衰。所以,比起招人,企業(yè)更應該建立自己的人才策略。
那么,如何實現這樣的目標呢?有沒有相對確定性的規(guī)則應對人才問題的不確定性?或許《規(guī)則》一書中,華為的六條管理經驗和智慧能夠給你一二啟發(fā)。
用干部培養(yǎng)干部
知識從哪里來?如何培養(yǎng)人才?鄧小平說“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對于企業(yè)而言,發(fā)展同樣也是硬道理,企業(yè)如何發(fā)展,發(fā)展什么樣的東西,關鍵在于公司的戰(zhàn)略訴求。
企業(yè)培養(yǎng)的永遠是員工在業(yè)務發(fā)展方面的能力,換言之,即根據勞動者需要勞動的內容來發(fā)展其相應的能力,并進行培養(yǎng)。
比如就人力資源主管而言,企業(yè)需要的是其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能力,而不是銷售的能力,也不是市場開發(fā)能力。
企業(yè)員工首先需要適應崗位需求,在適應公司要求的同時,盡可能做精,做專,才能實現自我提升。這個過程,也是把知識進行價值變現的過程,價值變現就是實現績效結果。
既然人才的發(fā)展,就是知識變現的過程,那么知識從哪里來的?華為認為,首先要上溯到勞動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并非某個具體的時間段。
也許知識是勞動者在學校中習得的,也可能是在實際工作實踐中積累的,但知識的儲備越多,變現的機會也就越大,在職場中能爬升的高度也就越高。
華為在建立和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過程中,遇到過最棘手的問題,是公司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
華為從起步到發(fā)展,從不到一萬人發(fā)展到八萬多人的過程中,面臨了巨大的挑戰(zhàn)。對于任何高速發(fā)展的企業(yè)而言,員工的大量增加,必然會劇烈地沖擊企業(yè)文化。
在這種沖擊下,不僅要避免原有的企業(yè)文化被大規(guī)模的新員工異化,還要用原有的企業(yè)文化同化新員工,企業(yè)在快速發(fā)展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華為這個巨型企業(yè),在快速的發(fā)展中,有很多干部都是85年以后出生的。這些85后的手上,掌控的業(yè)務當量,有的會超過幾十個億美金。
一般的企業(yè),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么被員工牽著鼻子走,要么牽著員工的鼻子走,基本上都會是“死路一條”。
但華為卻化危為機,趁勢建立起了良好的企業(yè)發(fā)展路徑。這背后,即是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既保證了企業(yè)文化的不變樣,又助力員工在一個又一個的崗位上獲得成功,而且還能夠活得更好,活得更久,有更好的未來。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在稱霸之前,顛沛流離,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在流亡楚國的時候,保證若日后交戰(zhàn),必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即退兵九十里)。
四年后,兩國果然交戰(zhàn),晉文公遵照了之前的約定,退兵九十里,但是這看似認慫的表現,卻讓敵軍麻痹大意,以為晉軍不堪一擊,敵軍輕敵深入,卻被晉軍反戈一擊,大敗而歸。
這個軍事事件也造就了后來的一個成語——退避三舍。通過這個例子我相信讀者朋友應該很容易理解格局這個詞的意義了。重耳的稱霸看似偶然,實際蘊含著必然性,流亡之時,便已為未來布局。
這就是華為非常重視的全局觀——就現代企業(yè)而言,全局觀更為重要,只有站在全局觀的意義上才能實現組織利益的最大化,而非局部利益最大化。
如果晉文公并未退兵九十里,未必能是楚國的對手。但退兵九十里,又是局部利益的丟失。對于現代企業(yè)而言能否忍受一城一地的喪失,從而完成最終的整體利益,其實看的還是各層干部的格局。企業(yè)的格局越大,就可以走得越遠。
很多知識和能力在工作中都可以習得,但是格局卻是在長期受教育的過程中,受到家庭環(huán)境與父母的影響,長期內化而建立的,很難通過后天的一朝一夕培養(yǎng)起來。格局的大小決定了一個員工能達到的最終高度,這是真理,也是企業(yè)發(fā)展中的關鍵。
領導干部的格局,不僅體現在知人善任,還要有足夠的胸懷去組建團隊。在一個團隊中,領導能包容與自己性格脾氣迥異的成員,接受并且公平公正地評價他,給他發(fā)展的空間和機會,這是領導格局的體現。
但任何組織都不能用格局來要求組織中所有的人。于是,如何用人以及用什么樣的人,就成為華為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建設者們思考的核心問題。
在華為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用干部培養(yǎng)干部。在很多企業(yè)和組織中,我們經常聽到領導說沒有時間去培養(yǎng)接班人、發(fā)展干部。但在華為,這種“領導沒有時間”的情形就是干部的瀆職。
華為的高層領導必須親自參與相應的賦能和發(fā)展項目,在華為大學一年數次的高研班級中當老師,這是華為高層領導基本的職責和責任要求,也被納入到考核中。
這個動作,一方面可以提升領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也可以讓接受培訓的人快速理解公司的相關理念,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奮斗者為本
作為一個企業(yè)管理者,一定要把做出貢獻的人和做不出貢獻的人分離開來,把做不出貢獻的人清理出這個組織。華為堅持干部每年10%的末位淘汰,這就是以奮斗者為本。
干部做不出貢獻但仍然在位,會造成對組織極大的傷害。作為一個管理者,證明自己在組織里面存在的價值和有權威,唯一辦法就是能夠引領商業(yè)的成功,做不到這一點,在管理崗位上是沒有價值的。
以奮斗者為本和以人為本的目標是一致的,企業(yè)“以人為本”建設環(huán)境,就是為奮斗者提供一個寬松的氛圍,為客戶和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
無法做出貢獻的人,也會需要寬松的環(huán)境,應該由他自己為自己提供,而不是企業(yè)來提供。以奮斗者為本,通俗來說就是多勞多得、不勞不得。
管理追求結果,用結果來證明手段,而不是以手段來證明結果。之前設定的目標,是管理者想要的結果。任何一個績效和結果,對企業(yè)的生存和興旺有著直接和舉足輕重影響的領域,都需要設定位目標。
根據這個邏輯,能夠實現目標、帶來結果的人,就是人才。也就是說,人才與性別、年齡、資歷、360度評估結果、能力測評分數等等都沒有直接關系,只與結果有關。
很多公司體系特別復雜,人才與很多要素建立了關系,反而遠離了結果。令人不解的是,大部分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策略都是這樣的,但這是最大的錯誤。
另外還有很多企業(yè),每年都會推出一些新的理念,而員工根本就消化不了,更不用說轉化為結果了。在一次企業(yè)管理的研討會上,都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人問三個石匠他們在做什么。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養(yǎng)家糊口。”第二個石匠邊敲邊回答:“我在做全國最好的石匠活。”第三個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說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企業(yè)最需要哪種人才?答案是第三種人才,那個在“建造大教堂”的人才,因為他的個人目標跟企業(yè)目標是一致的。但是企業(yè)中的人力資源體系,往往在推動員工成為第二種人才,其實這是在為行業(yè)培養(yǎng)人才,而不是為企業(yè)培養(yǎng)人才。
華為公司從來不提讓員工滿意,因為讓客戶滿意才是目的,讓員工滿意只是手段。很多企業(yè)想辦法讓員工滿意,但華為追求的是員工的責任意識。
華為也不追求員工的忠誠度,因為除老板以外,組織中最忠誠的人有兩種:一種是錢給得多的人,一種是沒本事的人。忠誠的成本很高,重要的不是員工的忠誠度,而是員工的敬業(yè)度和責任意識。
在實戰(zhàn)中提拔和培養(yǎng)干部
在華為,人才培養(yǎng)的邏輯是這樣的:當某個人在崗位上干出成績后,把他提拔到更高的崗位上,一方面給他一些知識的培訓,一方面容忍他犯錯,給他成長的空間。也就是一邊給公司帶來損失,一邊給公司帶來利益,同時也成長了。
華為從不做360度評估,因為一個奮斗者應該經常會得罪人的,360度評估出來的都是好好先生。華為當時提拔余承東的時候,很多人就說他不適合做高管。
任正非強烈堅持升他做總裁,因為余承東敢于對結果負責。余承東在手機事業(yè)部大會上說,他把華為公司所有的股票全部作為賭注,押給公司,如果手機事業(yè)部做不好,自己一分錢不要,怎么進華為,還怎么出去。
這個人把職業(yè)生涯和公司的未來捆綁在一起,這樣的人不是公司的人才,還有誰是?這樣的人不用,還用什么樣的人?
一個讓大家都滿意的人,是成不了事的。有一次任正非匿名填了一張人力資源部的招聘表,交給了人力資源部,人力資源部看了之后說此人不適合在華為公司工作。任正非評價說,人力資源體系看所謂的素質,其實反映不了人才的本質。
在任正非看來,人才首先要是有精神氣,有干勁,有沖勁,腦子靈活,價值觀與公司一致的人。有人為了錢和職位來華為,往往說起來頭頭是道,回頭就不干,沒干勁、沒沖勁,這樣的人會損害華為。
華為認為,培訓提供輔助,并非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方式。在華為,知識學習是員工自己的事情。華為員工要學習和提升,參加公司的培訓需要交錢。華為的干部自己掏錢參加培訓非常多見,也非常踴躍。
任正非曾經說過:凡是沒有基層管理經驗,沒有當過工人的,沒有當過基層秘書和普通業(yè)務員的,一律不能提拔為干部,哪怕是博士也不能……
即使學歷再高,如果沒有實踐經歷,也會被公司“橫挑鼻子豎挑眼”,很難“蒙混過關”。因此,“從實踐中選拔干部”和“小改進、大獎勵”是兩個相吻合的政策。一個沒有基層經歷的人被提拔到公司高層,容易頭腦發(fā)熱,這會導致公司生命的終結。
華為對于干部還有一些具體要求:管理者必須要長期艱苦奮斗,要有敬業(yè)精神和獻身精神,五湖四海不拉幫結派,要有開放、妥協(xié)、灰度的精神,實事求是、敢講真話、鼓舞干勁,以身作則、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yè)化水平,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保持危機意識、王者生存,個人利益服從組織利益。
華為遵循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既可以從地方官選拔,也可以從內部選拔。對于華為來說,高層需要獨當一面的經歷,處理復雜業(yè)務,才能培養(yǎng)綜合能力和全局視角。如果在這些崗位做出優(yōu)秀的業(yè)績后,被提拔到公司高管位置上,才能確保公司做重大決策的時候,這些高管不站在自己原來部門的立場。
華為選拔干部經常來自于幾種場景。
第一是從成功的團隊里面選擇干部,這些年在無線網絡出干部,因為這是用業(yè)績證明的;第二是要從一些主攻戰(zhàn)場,艱苦地區(qū)出干部,因為這些人的價值觀是經受過考驗的;第三是從影響公司長遠發(fā)展的一些關鍵事件中提拔干部。
日本地震的時候,愛立信的很多人都跑了,華為在那里真正穩(wěn)定下來了,日本的客戶特別認可華為,華為公司人品好,幫助日本客戶在混亂當中重建業(yè)務,華為公司在日本特別有聲譽和品牌。
利比亞戰(zhàn)亂的時候,華為當地一把手從希臘坐船走了,副職自己決定留在那里穩(wěn)定團隊和員工,后來被公司連升三級。公司有人問他,是什么精神支柱支撐著他。他說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政府軍打過來說,通信很重要,全力保護。反對派又打過來,也說通信很重要,全力保護。
華為推行隔級接班人培養(yǎng)。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培養(yǎng)自己的接班人是很難的。華為只有一個地方讓大家都愿意培養(yǎng)自己的接班人,就是非洲。那里的干部特別愿意培養(yǎng)年輕人,有人接班就可以走了,后來華為就把非洲定位為干部培養(yǎng)的搖籃。
華為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了一個接班人機制:隔級培養(yǎng)接班人。每個領導遇到下屬撂挑子是很傷心的,所以說他有動力培養(yǎng)自己下屬的接班人。華為還有一個規(guī)定,如果一把手跟副職合作不到一塊去,出現了一把手沒干好被調走的情況,副職是不允許接班一把手的。
一定是一把手干得好,到其他部門任職了,二把手才有機會接任。一把手和二把手相互依賴,一把手再爛,副職也要扶他,一把手成功了,二把手才有發(fā)展空間,他們是綁在一根繩上的螞蚱,也叫利益共同體。
華為致力于建立有利于優(yōu)秀人才成長的機制。華為不上市,是戰(zhàn)略聚焦,所以不會做邊緣化橫向展開的創(chuàng)新。華為在對外并購上,就是不以財務回報為目標,只為彌補公司的核心技術短板,通過并購協(xié)同作用提高公司整體的價值。
對比來看,互聯(lián)網公司,是橫向鋪開、贏家通吃的,扁平化的企業(yè)結構,可以同時進入多個不相關的領域,而且各個事業(yè)部或子公司,相對獨立運作,甚至有些子公司還可以吸收外部投資,并最后單獨上市。
華為在內部不鼓勵創(chuàng)業(yè),也不投資內部創(chuàng)業(yè)。華為是這樣考慮的:內部創(chuàng)業(yè)開發(fā)的產品或者技術,如果不在公司主流、主方向,就會分散公司資源;如果是公司主方向,進入公司體系就可以了,也不用自己創(chuàng)業(yè)。
同時,華為從清華、北大招聘了大量優(yōu)秀的新員工,一般三年后,他們就會熟悉華為的技術訣竅、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文化。如果這些青年才俊,不能及時提拔到適合的重要崗位上,就可能走掉。
所以說,重點是讓干部在最佳的時間段、最佳的角色上,做出最佳的貢獻,以及得到合理的回報。
華為內部是采取基于績效評價,破格提拔的方式,促進年輕干部能夠盡快成長。沒有職位,可以在級別上破格提拔,薪酬級別和職務級別都可以破格提拔,華為會出現低職高配的情況。從另一個方面,干部能上能下,在華為形成了一種文化。
人才搭配,“狼狽為奸”
組織設計,講究優(yōu)勢互補。組織里面不是牛人越多越好,更多是通過“狼狽為奸”來搭配工作。組織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單獨的一匹狼是平凡的,單獨的一個狽也是平凡的,但是狼狽形成合力就很厲害了。
在華為,一把手一般都狼性十足,風風火火,不斷想辦法去擴大自己的地盤,把自己業(yè)務做大,在組織里話語權才足,所以拼命去找機會,但一把手在內部可能會疏于管理。二把手可以把內部的事務管理起來,這就是狽的特點,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狼狽搭配”。
還有就是,前線的一線人員都是狼,每天和客戶泡在一起,一聽到項目信息就馬上回來,呼喚解決方案的經理“狽”,由狽給他提供專業(yè)的支持,還有提供服務的服務經理,形成鐵三角。華為認為,要為組織里匹配全才太難了,而且實現了,也會導致組織不穩(wěn)定。
講個故事:如來佛在廟里面安排了一個彌勒,還安排了一個韋馱。彌勒佛就是客戶經理,笑臉迎人,韋馱會理財。這兩位在分別管理廟的時候,都管不好,后來一起管理,就經營得很好了。
而且如來佛不搞培訓,如果彌勒佛或韋陀會笑又會算帳,肯定有一個會走掉,而且招人接替還挺難,因為人才的標準上去了。所以說管理的價值是,將可獲得的人才組合起來,產生“1+1>2”的效應。
另外,人才標準要低,低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程度,但是組合在一起,就能香火興旺。
人才儲備
任正非看了電影《2012》后想到一個問題:未來的大數據時代,誰能駕馭數字洪流,誰能找到數據的“諾亞方舟”,誰就能成為未來的弄潮兒。
之后,華為成立了一個“2012實驗室”,招了1萬多人,但是一個通信專業(yè)的人都沒有,而都是數學、物理、材料、結構專業(yè)的人,目的是通過非同質化的思維激蕩,激發(fā)出一些新鮮的東西來。
后來,2012實驗室真的搞了很多前沿性的東西,這就是任正非的遠見卓識。
3G的牌照2009年才發(fā),而華為實際上在2000年大學畢業(yè)生招聘時,就招了5000人為3G戰(zhàn)略做儲備,占到當時華為人數的1/3。
從2000年到2009年,在積累8年多的時間后,華為終于等來了3G業(yè)務,并一舉超越眾多對手,成為行業(yè)領導者。
2019年以來,華為通過“天才少年”計劃,重金引進少年科技天才,也為未來5~10年在新領域的發(fā)力提早做好了準備。
人盡其才,為我所用,靈活管理
華為過去在招募人才時發(fā)現,從西方公司出來的人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喜歡搶功勞。
因為在一般成熟的西方公司,個人上升的通道非常有限,每個人都要竭力包裝自己,這些人到華為后也習慣這樣做。
這樣的人才,只要事情跟他搭一點邊,就說功勞是他的,華為很多人都反感這樣的人,這種人在華為也很難融入集體。
后來華為發(fā)現,用好這種人的方式是,如果他們擅長的那部分正好是華為短缺的能力,就請他們過來做專家,把他們的這個專項能力固化為華為的能力。
華為和這種人一般會簽一年期的合同,待遇比華為一般員工要高。然后在這一年中,慢慢地磨合。
一年到期后,再次進行雙向選擇,如果磨合得好,他們可以繼續(xù)留在華為,甚至可以走到管理層,然后回歸正常的薪水管理體系;如果磨合得不好,雙方也都不吃虧,個人得到了合理的回報,華為也學習到了東西。
這種靈活的人才管理方式,在實踐中十分有效。
本文精彩觀點來自于《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