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黎帆老師,總經理出身的經驗萃取專家,與培訓崗位出身的經驗萃取老師們有很大不同。多年只專注研究一個課題——創新與經驗萃取,原創研發《科學研究式 經驗萃取與創新©》微咨詢培訓項目。
羅老師實踐服務了近百家企業經驗萃取與創新項目,整套《科學研究式 經驗萃取與創新》課程知識體系分為19個板塊,每個板塊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這一篇分享的是第16個板塊:萃取之問——即羅老師從過去幾百位學員問過的好問題中,篩選出的比較典型的問題,配上羅老師的詳細解答。
萃取之問:經驗萃取和經驗總結有什么區別呢?
羅老師答:兩者很像,但是區別也很大
1、目的不同:經驗總結是自己的,經驗萃取是為別人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打麻將的高手,可以總結出很多自己的心得,但都是主觀的,是給自己用的。
如果做經驗萃取,目的便是“如何教會普通人成為麻將高手”,復雜程度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
2、系統性不同:經驗總結是散亂的、隨意的,經驗萃取是系統的、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3、正確性不同:經驗總結是主觀的,只要自己能用就行。經驗萃取是客觀的,必須別人也能用,是可重復的、可證明/可證偽的。
4、成果不同:經驗總結一般是文字型的(譬如成功原因/教訓/做法/指導思想/策略等等),經驗萃取除了文字型成果之外,更高境界是“將經驗智慧濃縮成工具/方法論”。
羅老師因為是業務部門總經理出身,常常和培訓小伙伴們說一句心里話:“能直接幫業務部門開發槍和炮用,還需要拉著大家天天培訓學武術嗎?”
經驗萃取出工具的價值
很多人可能有一個誤區,第一反應覺得“工具”太low了,不如“案例/模型/王牌手冊/課程/崗位手冊SOP”看上去高大上。
羅老師真的是不敢茍同。
學過歷史和政治都知道,人類文明的進步,相當大程度上都是“工具”的進步,人類文明的第一個標志性發展是學會用“石頭”。
科學分為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應用科學大部分都是在“制造工具”——手機、高鐵、飛機、微信、電腦、電視、熱水器、小轎車、火車、燒水壺、桌子、椅子、紙和筆、剪刀、挖掘機、起重機、水泥攪拌機、攝像機、藥物...... 小伙伴們看看自己的生活中,各種工具的價值有多大? 說的客觀一點,現代人的平均生活質量,比古代帝王都要高! 古代帝王冬天洗個澡都凍個半死,更難以想象和最思念的人隔著幾千公里實時視頻通話,他們懷舊的時候,連自己年輕時的一張照片都看不到,古代沒有好的醫療藥物帝王平均年齡才40多歲...... (說到這兒,不禁有些可憐起古代的帝王......)
廣義的工具,不只是硬邦邦的東西,還包括各種軟性的東西。連文字,漢字、英語,都是工具!
就企業來說,ERP的IT系統、CRM系統、Email、釘釘、企業微信、Excel、Powerpoint、Word 、Saas軟件,都是工具!
只有工具,是適用范圍最廣 & 上手最容易的!!
不是都在糾結“培訓轉化率”問題嗎?其實這本來就是個偽命題——教再多的理論/知識/智慧給學員,他們都得去消化,這個過程“信息衰減”太嚴重了,根據心理學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和“溝通漏斗理論”,注定了“轉化率”不高,這是心理學規律決定的,
而工具呢?
誰不會拍照?按一下就行。
誰不會用洗衣機?按一下開關,再按一下啟動就行。
誰不會CRM?按照框框填就行。
誰不會寫匯報文件?按照過去最牛同事做經驗萃取出來的模板填就行。
誰不會做數據分析?填基礎數據到工具表里就行,幾十種維度的分析結果,自動可視化呈現給你。
大道至簡,工具的效率,十倍百倍于學理論。工具,上手就能用,誰用誰好使。
有一本書叫《清單革命》,一個小小的清單工具,幫助了無數家醫院減少了數以萬計的醫療事故。
不要矯枉過正,丟了培訓天天研究工具,也不對。
培訓是非常好的一種形態,是主線,是生存的土壤,圍繞主線開發副線才是正途。
千萬不要丟了主線搞副線,本末倒置。就像一個人,不能為了鍛煉身體而不吃飯,那就本末倒置了。
其次,不能為了工具而工具,工具和模型一樣,都是經過深刻的研究之后“長”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而且也要經過大量的迭代、修改、證偽。
總之,培訓部小伙伴們,“培訓+工具+方法+逼真情景練習+以考促訓”,才是最落地的做法哈!
作者:羅黎帆老師,總經理出身的經驗萃取專家,與培訓崗位出身的經驗萃取老師們有很大不同。多年只專注研究一個課題——創新與經驗萃取,原創研發《科學研究式 經驗萃取與創新©》微咨詢培訓項目,如需預約羅老師講課,請致電13718601312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