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終總結”時刻,也是各業務部門最忙亂、最緊張的時刻。
這一年,我們經歷了各種計劃趕不上變化的突發問題,值得復盤的東西實在太多:贏的地方要總結經驗,是哪些事情做好了才會贏;輸的地方要反思,輸在哪里,為什么輸,下一場要怎么贏。
但在年終總結過程中,企業容易遇到一些共性的問題,比如報喜不報憂、歸罪于外、相互指責、報流水賬或糾纏于細節等等。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做一場有效率、有效果的年終總結?
年終總結的價值定位
寫好年度總結報告,對所有優秀企業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為什么說它重要?
因為,年終總結在企業年度經營中,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除了總結過去,更多的是展望未來。
一方面,對過去一年的經營情況,進行深入地總結和歸納分析,年度經營目標是否完成?在過去的執行過程中,關鍵舉措是否做到位?方向是否發生偏離?
另一方面,總結成功經驗,繼續保持;同時,找出沒達成目標的原因,并討論下一年怎么改進,給出方向和建議。
所以,一份好的年度總結的價值主要包括:
一、預判年度經營目標缺口(暴露問題)
每家企業都有其對應的年度經營目標,最后無法100%達成也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冰冷的數據,著實讓老板在歲末寒冬下暖不起來,別說超額了,有的甚至連一小半目標都完不成。
當初口號喊得多響亮,如今目標沒達成就得多尷尬。
因此,在做年終總結的時候,需要對著目標缺口,逐層暴露問題。
預測各經營單元今年能不能完成年度經營目標,如果不能,差多少;同時,將核心經營問題按業務單元逐層分類打開數據量化,暴露問題;即使完成了既定目標,也要進一步打開,分析差距。
舉個例子,今年某企業的目標是增長10%,實際增長了20%,看起來非常不錯,而競爭對手增長了50%。雖然該企業超額完成了目標,但也暴露出該企業目標設計的問題。
二、審視機會項目的數量(鎖定機會)
暴露問題能幫我們改善經營情況,但真正幫助我們實現年度經營目標的是機會。
在年終總結過程中,企業需要鎖定機會,審視機會項目的數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找機會的過程中,有一個關鍵步驟,就是需要不斷切換視角,跳出固有思維看市場。
比如,站在客戶的視角,看看還有哪些需求未被滿足,可以成為我們的機會點;
比如,站在競爭對手視角,看有什么打擊點和機會點,內部也可以引入紅藍軍PK;
再比如,站在未來發展的視角,看看行業中有哪些新的機會和差距。
這樣的視角切換能夠提高我們總結的質量。
三、制定行動措施
暴露問題,鎖定機會之后,最重要的是制定行動措施,否則就是紙上談兵。
一份合格的行動計劃,對工作既有指導作用,又有推動作用,是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管理手段。
行動措施注重內容而不是形式,要具體明確、簡明扼要,可操作。同時,還要落實到具體的時間、責任人,以及獎懲措施等等。
年終總結的三大誤區
企業在做年終總結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以下三個誤區:
一、只有內部視角,沒有外部視角
很多企業,年度總結報告有幾十頁,甚至上百頁,做了很多的深入分析,但拿過來一看,滿篇都是“我們”,“我們認為……”,“我們要……”,只有內部視角,沒有外部視角。
缺少對競爭對手的分析;缺少對外部中長期機會與風險的分析;缺少對客戶和渠道視角的分析。
什么是外部視角?
客戶的需求、行業的發展趨勢、競爭對手和行業標桿正在做什么、為什么做這個等等,都是外部視角。
唯有把外部視角分析透徹以后,再從內部審視,我們有哪些長處和短處,才能找到真正的差距和機會。
所以,如果我們的內部視角超過了外部視角,那么戰略方向就會存在很大的盲區和偏差。
那么帶來的問題是什么?
盲目樂觀,導致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會越來越大,丟失增長的機會。
二、忽左忽右,要么悲觀,要么樂觀
第二個誤區是:忽左忽右,要么悲觀,要么樂觀。
許多人在進行年終總結時,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容易把達不成目標的原因,歸結于外部,要么歸因于行業的問題,要么歸因于產品成本太高,賣不動等等。
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對年終總結的結果是否牽涉到自身利益,心存疑慮;或者擔心坦誠自己不足,影響到自身權威;或者自我感覺過于良好。
對此,在組織文化上,首先要讓大家開放心態,坦誠表達;尤其領導者要以身作則,主動反思,不遮掩,不護短,為大家樹立榜樣。
三、數據堆積,分析浮于表面
有些企業在年終總結報告上,堆了一堆數據,僅對數據做了澄清,分析浮于表面。
這會產生什么問題?
一方面,讓討論變得像報流水賬,讓人抓不住重點;另一方面,分析不到位,就沒辦法暴露問題,因此也給不出一些有建設性作用的改進措施。
如何做好年終總結?
1、圍繞核心經營指標,做深差距分析
年終總結從找差距開始,對完成情況進行分析,找出業務差距。
那么,差距從何而來?
第一,做比較,企業可以結合“四比法”,看清差距:
你的目標完成了嗎?(與目標的差距)
你跑贏大盤了嗎?(與行業平均水平增速的差距)
你超過行業標桿了嗎?(與標桿的差距)
你是否因為沒達到客戶期望錯失了機會?(與目標市場客戶期望的差距)
第二,多指標拉通。
比如,某企業在做比較過程中,發現回款同比下滑10%。但回款下滑的原因出現在哪個環節呢?
這時候需要進行第二步,對收入、訂貨、發貨、利潤、費用、回款等多指標拉通對齊。
在縱向拉通指標過程中發現,在前端訂貨完成不錯的情況下,收入卻下降7%,這是對回款造成影響的主要原因。當對收入再次進行分析后,便可以找到根本原因所在。
第三,關注過程指標。
于是,團隊將收入的過程性指標打開,發現訂貨到收入的轉化天數較以往延長了15個工作日。
背后的原因是訂單未執行?還是備貨時間比較長,無法形成收入?
那么下一步就是找業務部門確認,找到根因。
2、失敗和成功項目都要總結、復盤
任正非先生經常講:一個企業最大的浪費就是經驗的浪費。
如何把我們的經驗和教訓轉變成能力,不在過去摔過的坑里跌第二次跤,把我們成功的經驗實現規模復制,需要靠總結復盤和干部梯隊的傳承。
我們在做總結的時候,對過去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都要總結。
做得好的地方,把它標識出來,落實成機制和流程,下一年持續做好;
做得差的地方,要堅決落實到責任人,并在下一年的經營策略、經營舉措、經營目標制定中改進,避免大家找借口。
比如,此前在消費者業務中,經過多年的總結經驗,華為把三個方向做成了手機優勢:
通訊信號,這是華為的看家本領,保持優勢;
手機續航能力,繼承長續航的優秀基因到所有產品中;
引入徠卡等優質供應商,將處理及拍照相關功能做到業界最優。
事實證明,華為手機在這幾個方向的發力,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獲得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而對于重大的失敗或者成功項目,全方位的復盤是知識沉淀、組織持續進步的重要手段。
每一次成功和失敗(包括自己的,也包括競爭對手的)都是企業最好的學習案例,因此要學會在實戰中進行總結與舉一反三。
3、對執行的總結,對沖刺的總結
其實我們在總結過程中,還有一個對執行的總結,對沖刺的總結。
結合全年經營分析的節奏,每年會有幾個沖刺的節點,比如4月份的上半年沖刺、10月份的下半年沖刺。
那么,這幾個沖刺,沖得好沖得不好,年終總結時都要給出相應的評價,以及對未來的一些指引。
沖刺好的,為什么好?好在哪里?哪些人好?哪些部門好?
沖刺不好的,為什么不好?是人的問題?是流程的問題?還是組織的問題?
對沖刺的總結,能夠幫助我們把握全年的經營節奏,為下一年實現經營目標作出指引。
簡而言之,總結需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基本上總結出來,老板看了之后,對于明年仗要怎么打就清晰了,包括在經營目標制定上,進行職務決策執行上,經營的策略執行上、沖刺策略等方面。
年終總結是對組織的不斷打磨,大浪淘沙,百煉成鋼。一個組織的能力,總能體現在自身的不斷迭代與不斷成長中。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安浩,喬諾研發管理首席專家,原跨國公司核心業務產品線COO、SPDT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