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流程,是業務的助推器,還是絆腳石?
小趙加入了一家頭部鞋服企業,崗位是專員,部門有幾十個人,但他平時的工作很忙,天天忙業務。
有一次,他采購了一批辦公用品,需要報銷一筆2800元的單子,供應商直接給了發票,希望能在一周內到款。
小趙心想,金額不大,最多2-3天就能搞定。
第一天,跑了3個地方,簽到了2個字。
第二天,跑了5個地方,只找到3位領導。
……
一個月后,在供應商的不斷催促下,報銷單子終于走完了流程。在這過程中,小趙認全了16位上級領導,從組長,到副部長,再到部長、副總監、副總……
流程繁瑣的背后,是“糖葫蘆串”型組織,是組織架構的不清晰。
看似層層分權,實則只有工作下放,副總接了公司的一項戰略指標,直接原封不動傳達給副總監,副總監再原封不動傳遞給部長,一直到最后,只有專員一人做事,其他人反而成為了阻礙工作的瓶頸。
我們在輔導企業的實踐中發現,戰略執行不力的背后,往往是組織架構不清晰。
大部分企業在初創時,大家齊心協力搞業務相對容易。但隨著業務發展,人數快速上升,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組織能力跟不上了,就像一個笨重的大象,一聲令下,原地打轉甚至摔跤。
我們的業務為什么常常陷入組織能力的泥沼?
如何讓組織能力真正對準業務、成為我們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下文,我們將打開組織設置的3大通病。
業務流不清晰
第一個誤區,是橫向的組織架構不清晰,本質是業務流不清晰。
組織最終是要架在業務流上的,業務流代表了分工;而業務流程,是對準戰略去建立的。
在戰略滾動刷新的過程中,組織架構的核心訴求是:我們應該如何實現戰略?如何承接業務流?
比如說大客戶轉型,是一個很經典的話題。
有一家企業,最近正面臨著這樣的戰略轉型。他們原來是貿易型企業,面對的都是一些散單客戶;后來逐步發展后,就要向大客戶轉型,直接面向大客戶,做全球頂尖大公司的生意。
這種戰略轉型非常明顯,然而業務流程、組織設計還是按照以前小批量的貿易型公司來做。
這時,問題出現了,在端到端流程中,第一步是接受客戶需求。
原來小批量的時候,“人在家中坐,單從天上來”,靠口碑、靠宣傳,坐在家里就有人找你,告訴你需要什么樣的產品、要多少,單次訂單的貨量比較少。
但現在如果你做大客戶,就轉移到了“人多肉少”的競爭市場。比如說要擠進蘋果的供應鏈,你必須主動出擊,緊貼客戶,蘋果為什么要選擇你?產品競爭力?成本?供應效率?客戶關系?
在這個環節,整個業務模式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
比如說大客戶銷售時,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決策流程?從線索到機會,從機會到需求,從需求到訂單,再從訂單到回款,都是需要重新梳理的。
如果不把這些業務流梳理清楚,組織架構的調整就沒有直接依據。
把這些定下來之后,我們才能看見,在這上面我要擺一個什么樣的組織。
總部定位不清晰,分權、授權機制模糊
組織是一個立體結構,除了橫向維度外,還有縱向維度,即從上到下、總部定位問題。
首先,你的定位和決策機制是什么?
老板辦公室外,排隊等了一群人……
大部分公司在初創時規模較小,老板放眼一望,辦公室里的人看得清清楚楚,我知道你們都在做什么,有能力監管。
但當企業體量達到一定規模后,這樣的CEO就會變成企業的瓶頸。總部定位不清晰,會導致授權機制不清晰。
所有的事,事無巨細都要找CEO。我們會看到老板辦公室前,每天排了一堆人,CEO每天都像陀螺一樣瘋狂旋轉。
有一次我們和客戶聊天,老板苦笑著說,他是全公司最忙的人,因為沒有明確的授權,下面的人都不擔責,所有的事情都找他。
舉個例子,開會的效率特別特別低。老板的會議安排滿滿,常常是大會套小會,今天上午在和第一撥人開會時,開到一半,突然說我出去15分鐘。然后中間出去開了另一個小會。
等再回去時,第一撥人和他說:“這15分鐘,我們什么也沒討論,因為沒有人做決策。”
層級分了一堆,最后干活的就只有一個人。
在本文開頭,那個跑了16個流程,就為了報銷2800的小趙,其實在很多企業都有相似的情況,是典型的“糖葫蘆串”型組織。
比如說,專員上面有一個組長,組長上面設置了個副部長,在上面是部長、副總監、副總……但其實這一串“糖葫蘆”,每個人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按照層級一層一層切上去。
我們常說“分權制衡”,但設置了那么多角色,其實并沒有真正做到分權,比如說副職吧,部長和副部長的角色區別是什么?這種“糖葫蘆串”式管理,其實就是一個人管一個人的串聯組織,到最后干活的就只有一個人。
總部的定位是很重要的,在總部定位清晰了之后,我們要選擇組織的管控模式,如戰略性管控、財務型管控、運營型管控,在管控模式之上,我們需要的是一套科學的分權、授權機制。
組織績效不清晰,無法承接戰略,沒有起到牽引作用。
公司戰略落下來,各個組織最直接的承接方式,就是KPI。
但如何合理、恰當地評價各個組織對戰略的價值貢獻?我們發現很多企業的組織績效設置,往往會陷入以下幾個困局。
1.考核指標單一
很多企業的考核指標比較局限,有些全是財務指標,甚至能達到80%的占比;有些只有短期指標,沒有中長期土壤肥力指標。
如何讓考核全面牽引?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供你參考: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成長。
2.指標數量特別多,無法聚焦
有些企業,一個部門甚至承擔了20多項指標,什么都考。
考核代表的是一種戰略牽引,而戰略的最核心要義就是資源再分配。二三十項指標擺在眼前,你的人力、物力怎么去發力?資源的平均分配,只會導致撒胡椒面,什么都干點什么都一般;抓不住牛鼻子,沒辦法聚焦主要矛盾。
標桿企業選擇用“平衡計分卡”這一工具,來解決以上幾個問題,這個工具有幾個關鍵節點:
1.找到能夠衡量業務關鍵結果的北極星指標。
到底什么維度的指標,才能代表業務的核心成功?比如說抖音的核心價值是短視頻內容,所以它的北極星指標是“用戶停留時長”。
有了這樣一個結果性指標后,就有了牽引方向。用客戶停留的時長,體現產品價值和短視頻內容質量。進一步,停留時間越長,廣告收入越高,營收指標也會越高,這是積累性指標。
很多客戶更多會考慮過程性指標,還是以抖音為例,可能會考用戶數、點擊量、廣告收入等等,但這些指標的背后,你的核心訴求是用戶停留時長。
2.不同業務的不同發展階段,需要有差異化考核。
有一些產品線是核心業務,有一些產品線處于成長期,有一些還處于孵化階段。這三類業務不能用一張表考核,不同業務的考核指標是不一樣的。
3.考核指標不能一成不變,而是具有時效性。
隨著業務發展、市場發展,尤其是在戰略轉型時,我們應該格外關注考核指標是否還能適應最新的作戰方式,持續滾動刷新,才能持續起到牽引作用。
別只侃侃而談業務,避而不談團隊管理,打造一支高績效團隊,讓目標有人接,愿意接,接得住!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蘇茜,喬諾組織活力產品線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