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開始對華為實施“圍追堵截”。4月13日,據美國媒體彭博社報道,美國商務部正在對新思科技(Synopsys)進行調查,原因是該公司涉嫌向中國華為轉讓關鍵技術。
這則信息雖然短小,大部分人還是能猜到這與芯片有關。新思科技是全球半導體軟件設計工具領域的龍頭企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EDA軟件提供商和IP提供商三大家之一。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做芯片設計離不開EDA軟件,所以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關注。
回顧近三年的制裁,美國舉措不斷升級。
首先是斷供半導體芯片、禁止華為手機使用谷歌GMS服務等;然后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端光刻機、EDA軟件、Coverity軟件等(同為Synopsys產品,全球領先的軟件分析工具)研發生產力工具。
美國的制裁手段正在不斷深入,正在從供應側向研發側轉移。
可見,美國并不僅滿足于限制或拖慢華為的發展速度,而是直接對研發根能力動手,就是要徹底地讓華為喪失產品技術研發能力,退出高科技市場競爭之列。
除了華為之外,隨著中美競爭沖突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中國高科技企業也進入了美國政府制裁的名單: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美國政府在未來7年內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
同年5月,中興通訊稱受拒絕令影響,公司主要經營活動已無法進行;
2019年10月,商湯科技、海康威視、曠視科技等被美國商務部加入“實體清單”;
2020年,美國國防部決定將包括海康威視在內的20家中國高科技企業列為“中國軍方擁有、控制或有聯系”的公司清單;
2021年12月16日,美國財政部將云從科技、曠視科技、大疆創新等8 家中國企業列入“非SDN中國軍工復合體企業名單”;
2022年,據最新報道美國政府考慮對海康威視實施新的制裁,5月5日上午,海康威視股價應聲跌停。
下一個,會是誰?未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面臨這樣的挑戰,我們怎么辦?是想像華為一樣“堅持活下去,而且要有質量地活下去”,亦或是重蹈早年中興通訊的覆轍,連主要經營業務都無法正常進行?
無疑,每個企業家都期望在外界壓力下“有質量地活下去”。那華為到底做對了什么,能讓它如此硬朗?其背后又到底付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努力呢?我們這些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又能否從先行者的足跡中收獲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呢?
本文聚焦研發根技術之一的“研發工程能力”,用這樣一個細分的小視角來加以分析,期望能給各位中國企業家一些啟迪,哪怕是面向未來的未雨綢繆。
研發工程能力是什么?
研發工程能力,是指支撐產品按既定目標研發出來所需的方法、技術、工具等應用的集合。研發工程能力是研發能力的一個子類,研發能力還包括產品規劃、技術規劃、技術研究和創新、研發項目管理、研發組織設計、專業人才梯隊建設等更廣泛的內容。
如果,沿著產品研發的過程來描述研發工程能力所包含的內容,則可以分為如下階段:
產品需求階段:工程能力就有需求工程,包括需求分解分配的方法、流程及相應IT工具;
產品設計階段:工程能力有架構設計方法和工具,如業務分層、領域架構、UML統一建模語言等;
產品開發階段:工程能力就更為豐富,有編程語言、編譯器、代碼審查、代碼動靜態分析等方法和工具。
據統計,在一個軟硬件結合產品較為規范的研發過程中,大大小小要使用到十幾種工程方法和100多種研發工具。
試想一個產品型企業,如果沒有這些基礎的研發工程能力的支撐,那其研發團隊可能都無法正常工作,產品的研發效率和質量更是無從談起。
我們為什么需要構建研發工程能力?
如果我們把企業的一個個產品比作一輛輛車,那么構筑研發工程能力就是修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的建設水平,決定了路上能跑多少輛車(在研的產品數),平均車速(研發效率),車輛的行駛安全(產品質量保證),到終點的里程(產品上市時間TTM:Time to Market)。
所以企業建設研發工程能力,始終要圍繞“產品成功”這個中心,以提升產品研發效率、縮短產品上市周期(TTM)為導向,支撐公司的商業成功。
華為能在美國的重點打壓下堅挺存活,并且在進入新領域后迅速坐穩,和它的研發強投入有關。
任正非在觀看《2012》電影后,他認為未來信息爆炸會像數字洪水一樣,華為要想在未來生存發展就得構造自己的“諾亞方舟”,由此搭建了“2012實驗室”。
在該實驗室下,設置有一個研發能力中心,約有1000人左右的研發團隊在負責公司通用的研發工程能力的建設,覆蓋包括系統工程、研發工具、軟硬件測試方法、架構設計、全球化等,為運營商、企業、終端等各個BG的產品研發提供基礎性的研發工程能力服務。
2018年底,任正非就決定5年內投資20億美元資金,專項用于提升軟件工程能力。
另一賽道的阿里巴巴也是如此。在如今互聯網經濟時代下,市場競爭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這就是著名的“快魚法則”,互聯網企業尤其推崇。標桿互聯網企業研發又是如何能做到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變化,有什么訣竅法門嗎?
無獨有偶,在阿里巴巴也有一支近百人的研發效能團隊(又叫:阿里云效團隊),每年投資上千萬美元為阿里數萬產品研發人員提供一站式智能研發協同平臺,包含任務管理、代碼托管及服務、測試及持續集成、持續交付、度量和運營等工程領域,他們的使命是“提升研發效能,讓協作更簡單,讓交付更高效”。
正是因為這支團隊的存在,讓阿里云服務能夠敏捷迭代、快速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市場份額持續國內排名第一,達到全球前三。
什么樣的企業適合建設研發工程能力?
在思考要不要建設研發工程能力時,很多企業常常陷入兩大問題:時間、財力。
1. 產品交付都忙得天天加班加點,我們哪有時間搞這些能力建設?
2. 工程能力大公司才需要、也才投得起,我們公司還在生死線上掙扎。
我們需要打破認識誤區,其實,小企業更要建設研發工程能力;并且能力建設的起步,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
一、“磨刀不誤砍柴工”,提升效率才是破局之道
的確,在當前市場激烈競爭下,很多企業不得不提高勞動強度、延長勞動時間來應對。
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先要仔細區分:我們的時間投入中,哪些是有效加班,哪些是無效加班?
建設研發工程能力,目的就是減少無效加班,提高研發效率。
舉個例子,某企業的產品包含大量軟件部分,隨著產品的迭代演進,其軟件代碼量從幾百萬行發展到了幾千萬行,每一次代碼編譯竟然要耗費2~3個小時;如果出錯,就還要再等待2~3小時。
因此,每次發版本的時候,所有開發人員、測試人員和各級產品研發主管總共100多人,都要連續熬夜加班出版本。這算是有效加班嗎?其實是大量人力在無謂的等待,團隊士氣非常低落。
后來經過顧問指導,投入2個骨干工程師做了分布式編譯、依賴清理、增量編譯等工程能力提升改進,代碼編譯時長縮短到了分鐘級,節省了大量等待時長和無效的加班。
二、低投入的起步,釋放更多研發人力資源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再小的公司,只要有產品研發,就必然有產品研發過程,也一定會需要工程能力的支撐。
其實越小、越早期的研發團隊,更容易形成全功能精兵團隊。如果能在產品早期就搭建好一個好的研發工程環境和工程標準,反而會釋放更多有限而寶貴的研發人力資源,投入到產品交付中去,往往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很多小公司誤以為,建設研發工程能力就意味著要投入很多錢,其實并不是如此。
就拿軟件開發來說,目前通過開源社區獲取免費工具,就能搭建起一套完整的DevOps工具鏈,其工程能力并不輸于大公司的水平。
建設研發工程能力,我們該從哪里起步呢?
一、先解決投資的問題
投資問題,其實是管理層重視程度的問題。哪怕如上面所說都用開源社區免費的工具來建設工程能力,也需要跟管理層共識。尤其是對要解決的問題和痛點,資源投入和實施計劃和管理層達成一致。
研發工程能力建設是一個長期工作,建議企業要從公司層面明確投資規則。一般對于研發的投資,公司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公司對研發的戰略投資,一般用于預研或公共技術的開發;另一部分是公司對產品研發的投資,用于把產品做出來,這部分會考慮投資收益。
在研發工程能力建設的早期階段,建議100%或絕大部分由公司戰略投資,這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先解決公司最緊迫的問題。
隨著研發工程能力建設的逐漸成熟,需求和問題更多來自某些具體的產品開發團隊時,公司的戰略投資比例應逐步下降,產品研發的投資應該分出一部分來投入工程能力,以此來驅動工程團隊更好地滿足產品團隊的訴求,形成互鎖。如下圖所示:
二、明確建設的優先級,優先解決主要問題
研發工程能力建設也要科學規劃。
首先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重點,也就無法真正創造有效的價值;
其次也要避免運動式建設,今天抓需求,明天抓測試,不持續也不深入,到最后也都變成了“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
其實,研發工程能力建設是有特定規律可循的,從很多標桿企業的建設歷程中也能找到成熟路徑。
以研發工具平臺建設為例,標桿企業一般是從研發后端逐步往前端覆蓋,如下圖所示。
其建設邏輯本質是先易后難,先通過工具自動化替代人工的重復性工作(測試活動),再通過數據化、智能化來輔助創造性工作(開發和設計工作),以此來促進研發效率的提升。
三、具備長期生命力的前提,是解決價值評價問題
在一個企業內,做能力建設和支撐的個人或團隊總是容易被忽視,建設研發工程能力亦是如此,那要如何讓企業管理層和研發高管能保持持續關注呢?
管理層的關注點大多在商業成功上,所以我們要將研發工程能力與產品的商業有機關聯起來。其實在開頭的研發工程能力建設模型(圖2)定義中已經明確了其邏輯支撐關系。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標桿企業的具體實踐:通過“效率+質量”的研發過程來保障可預期的商業結果的增長。如下圖所示:
讀到這里,相信各位讀者對研發工程能力建設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從戰略層面來看,突破研發工程能力可能是研發克服“卡脖子”的核心要素之一;從具體產品研發來看,建設研發工程能力將是大幅度提高研發效率的“利器”。
但很多企業家仍然在問,什么時候該啟動建設研發工程能力呢,是10億規模,還是100億呢?最后,我想回答的是,“最好的時機,除了十年前,那就是現在!”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陳遠峰,喬諾研發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