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小米已經走過了十年,從一家創業公司成長為一個營業額超過兩千億人民幣、2020 年世界 500 強的好公司。不管是早期的小米手機、參與感式營銷,還是后來的生態鏈、極致性價比、帶領中國手機出海,小米都是過去十年中國商業界被談論最多的公司之一。
對于一家公司而言,可能取得其中一項成績就已經非常難得了,而小米取得了 N 項。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來看,這些所謂的商業成就,包括市值、營業規模、利潤、公司排名等等,或許都是“浮云”;赝麄商業史,你還會關注上個世紀世界 500 強中的大公司嗎?甚至可能 90% 已經跌出了名單范圍。隨著通用公司(GE)這個曾霸占 500 強榜單 100 年的公司的淡去,我們幾乎已經不記得還有哪些公司是當年的 500 強。
相比被數字幻化的東西,我認為一個公司更重要的是它自己創建和留下的商業哲學,它的信仰,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社會和時代的推動力量。
在我來看,小米就有著這樣獨特的價值和地位,而且,對所有渴望成長發展的普通中國企業來說,我認為小米的商業哲學最具普適性,適用于各行各業所有的創業者以及那些想升級轉型的公司學習。
學習小米好榜樣,追求極致性價比
小米的成功讓我們看到專注做好一個產品所產生的巨大威力。
在小米之前的幾十年里,中國企業習慣迷信營銷神話,覺得營銷是決定企業成功的關鍵,甚至認為產品都差不多,就看誰的營銷做得好。于是,我們看到層出不窮的廣告策劃大師和新概念,直到 1999 塊的小米手機出世,一舉打破了智能手機的定價策略,原來智能手機可以做到這么低價,性能還不錯,陸續又有了幾十塊的智能手環,幾十塊的充電寶,我都不敢相信這樣的價格會有這么好的產品,立馬被折服。
今天,如果你問一個人怎么看小米,可能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也是小米的東西好用、性價比高!澳憧次覀兗矣卸嗌偌∶椎漠a品,充電寶、吸塵器、臺燈、空氣凈化器......”想起自己第一次拿到小米智能插座的時候,不禁感慨原來插線板可以做成這樣,不用像傳統插線板那么丑,可以很自豪地放在桌面上。我身邊很多朋友也是這樣,家里的智能設備先買小米的,小米沒有再找其他品牌。
現在做投資的時候也時常會把小米作為參考系,特別是遇到在硬件領域創業的公司,經常會遭遇投資者的靈魂拷問:
“小米看不看得上他做的這個領域,如果小米看上了,小米會怎么做?”或者說,智能硬件的公司都會遇到一個小米效應:“小米做了他該怎么辦,會不會遭遇小米性價比之刀的‘扼殺’?”
說追求極致性價比的小米會毀了中國的創新,我覺得恰恰相反。
小米的存在反而會極大促進各行各業的創新,因為小米已經在質量、價格、設計上確立了行業的底線。什么是底線?只有比它做得更好更創新,才有生存的可能;如果做不到,可能連生存的余地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會激發創業者去追求真正的創新,開創差異化的溢價和生存空間。
難道這樣不會促使各行各業進行真正高水平高質量的創新嗎?對此我還是很樂觀的,如果有一天,各行各業出現自己的“小米”和學習小米哲學的公司,并成為各自行業底線的時候,中國將迎來極大的創新時期。
這意味著,中國的各行各業都可以按照小米哲學重新做一次,做出那些在質量、價格、設計上足夠優秀的產品,然后通過規;膬瀯莺蜆O高的商業效率實現極低的價格,最后在產品和價格的結合上達到極致。
我創業的第一個十年是在廣東做制造業,有時候見到過去制造業的朋友們,也會跟他們說,真正值得制造業學習的首先是小米,而不是蘋果。你先甭談什么黑科技,能不能老老實實地先把產品質量和產品設計做好?只有把這些東西做得足夠好,你才能生存,因為這個市場淘汰最快的是那些低劣、山寨、仿冒、那些“只有價沒有性”的公司。
另一方面,商業的多樣性意味著不是只有做成小米這樣才能生存,而是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追求差異化的創新,去尋求比小米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的路線,比如有沒有更領先的技術,能不能追求更高的利潤。市場的多層次決定了在小米之上一定還有廣闊的生存空間。所以,從商業整體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小米的商業哲學起到了一種“創新鯰魚”的作用。
承認世界的多樣性,但堅持做自己
雖然我認為“小米之道”的商業哲學很具普適性,但它始終有非常大的爭議,其中可能有這么幾個原因:
首先,很多友商覺得,小米這種瘋狂的模式讓同行的日子都不好過,利潤被拉更低了,對效率要求更高了,銷售產品更難了……媒體經常還有一個觀點,“中國為什么只能做便宜?中國也應該有真正的中國蘋果、中國 Dyson,應該出更多的類似大疆這樣的產品,不能只是便宜”。
這讓我想起有一次和雷總一起開會的時候,我問過他這個問題。我說,你怎么看 Dyson?雷總說,Dyson 非常好,但是小米不會做,小米要做自己。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雷總高度贊賞了 Dyson,但更加篤定了小米要做自己的信念。
商業是如此多元,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價值主張,各種模式都可以取得成功,甚至完全相反的模式或主張都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開放的微軟和 Google 可以成功,完全封閉的 Apple 也可以;倉儲物流全做了的 Amazon 可以,生態模式的阿里也可以;美國往往一個公司專注在一個領域,東南亞的 GoJet 可以成為生活服務的一站式平臺。
我們樂于見到更多企業追求去做蘋果、Dyson 這樣的模式,但也要對小米這樣的模式充滿期待,重要的不是孰優孰劣,而是你能否堅定自己的主張,小米堅定的就是雷總說的小米永不變更的三大鐵律:“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
挫折是創業歷程中最寶貴的財富
小米在高速成長以后的第二個階段遭遇了自身的一些瓶頸和挫折。大概在 2015 年到 2017 年間,小米經歷了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產品、供應鏈、交付屢遭質疑,營業額放緩,市場排名也被對手紛紛趕超,米粉轉為米黑......在手機行業如此高度競爭的領域,這對一個廠商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還從來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在下降以后重新轉危為安,重新回到快速上升的軌道。但正如你我所看到的,小米回歸了。
這個階段很值得創業者學習。創業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過程中你會遭遇挫折,會犯錯,甚至在競爭中落敗,這都是會出現的必然。所以,學會面對和解決創業中遇到的錯誤、失敗、挫折,是創業成長的必修課。沒有人可以心存僥幸地認為自己的創業可以一帆風順。當你遇到和小米一樣的嚴峻挫折的時候,你會怎么辦?《一往無前》這本書給了我幾點啟發。
第一,直面真相,一往無前。
首先學到的一點是直面真相,敢于回望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真正問題,而不是一遇到問題就歸因于外。我們自己遭遇問題時,常見的幾種本能反應就是媒體黑我,競爭對手使壞招,或者是外部環境不好等等。只有沉下心來面對真相,愿意看到自己的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才能向前。
迷茫時,找回初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遇到挫折迷茫的時候,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找回初心。那些成功的伴生品,外界的贊許、追捧等等,可能會放大、激發你自身的欲望、虛榮。我們都是普通人,很容易被這些東西迷了眼,甚至會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而找回初心就是找回真正支撐你前行的力量,它可能是你的使命感、價值觀,也可能是你對未來世界的獨特主張。這些才會讓你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更好地面對未來。
第二, 面對未來,永遠樂觀
不管現實多么殘酷,多么慘烈,不管你怎么看未來的不確定性,但你依然要抱有一個美好的期望。 “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我很喜歡小米的這句話,這不是一個理性思考的結果,也不是一種盲目僥幸的情緒,而是一種人生態度。
一個企業家的使命就是努力讓自己的樂觀變成現實。
放在當下,不管時間多久,疫情終將過去,我們需要回歸用戶,想想當下做些什么能為社會創造美好的產品,便捷的服務,比如更美味的菜肴、更漂亮的衣裳、更酷的 3C 產品等等。對未來的美好設想越清晰,我們的信念就越堅定。小米三年的“黑暗經歷”,肯定會成為支撐小米持續前進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這遠比高光時刻帶來的心法更加重要。
當年日本騰飛的時候,成就了諸如松下、豐田、索尼一批偉大的企業,它們成長的同時也開創了新的商業哲學,比如博采眾長的松下之道,豐田引發的精益生產直接風靡全世界。而中國的商業史從八九十年代的野蠻生長發展到現在的互聯網世界,商業文明取得了空前的進化,其中必然會誕生偉大的商業哲學,我想,“小米哲學”必定是其中之一,它對各行業的啟示才剛剛開始。
小米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的營收、利潤、上市,更多的是“小米哲學”改變了中國制造業的方向,推動了中國商業文明。當我們回望下一個十年的時候,希望我們都記得,偉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商業哲學,而小米正是其中之一。
作者:周航;易到用車網絡創始人兼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