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一段時間,喬諾拜訪了幾家企業的高管。其中,某設備制造企業 4 月國內業務下滑了 70%;某服裝頭部品牌,五一大促期間同比下滑了近 50%;某大家居品牌,三四月份月均下滑超過了23%。
市場的劇烈波動,讓整個團隊的聲音變得更加復雜,危機之下,企業該如何應對?
是裁員,降工資,還是打價格戰?原定的新品還要不要推?原計劃要投入擴張的渠道還要不要擴?這些都是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判斷,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損失可能會最大。為什么?因為企業的策略很可能會反復動搖。
不僅如此,整個市場在三重壓力的疊加下,客戶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供應端更加不穩定,競爭也更加激烈了,大家都在為生存而戰。
這么多變化,年初制定的計劃很難得以有效實施,該怎么辦?
商場如戰場,不確定性有很多。所有的企業仿佛都在黑暗中前行,漫天的黑夜,一定要有人站出來行動。
就像克勞塞維茨在戰爭中所述——偉大的將軍們,是在茫茫的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來點燃,用微光照亮隊伍前行。
我們的企業里有沒有這樣的人,我們的文化里允不允許這樣的人站出來?
下一步會走向哪里,什么時候“戰爭”會打完,什么時候黑暗會結束,沒人知道。
無數的歷史經驗證明,今天我們所遇到的所有困境,都曾經有人遇到,并且成功地解決過。所以,面對困境保持清醒的頭腦,學會“抄作業”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一、為什么要“抄作業”,如何“抄作業”?
遇到困境,不知所措、閉門造車明顯不是明智之舉。牛頓曾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參考以往的成功者做法,從類似場景中,直接挑選、套用最好的成功辦法,跳過前人踩過的坑,事半功倍。
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把最優秀的做法,總結提煉復制給所有需要的人。華為通過“對外標桿學習+對內復盤改進”,不斷提煉,造就了如今的國際地位。
某快時尚鞋服品牌有一位超級店長,有著極致的細節管理,在實際的店面管理中,該店長做出了3 個月翻 3 倍業績的成績。
很多企業問,這樣的成功經驗能復制嗎,該怎么復制?
是否可復制,要看“抄作業”有沒有成效,也就是店效和客戶反饋。如果做這件事,店效提升,客戶反饋變好,那就是有效的,有效就堅持下來。
100 個細節支撐了該門店的 3 倍店效,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測試,有效就堅持,有效就固化,無效就要調整。
另外,“抄作業”要一分為二看。
毫無疑問,這個超級店長本身就是零售的天才,對細節的敏感性遠超一般人。所以不是說完全按照他的做法,就能跟他一樣厲害。
做法可以復制,不過效果可能會打折。
我們可以將他的做法拆解成每一條,比如倒水、送客、導購的話術等,這些都可以標準化,吸取主要經驗,復制和培養所有的店長。
也許在結果上,做不到所有的店長都這么厲害,打折 70%都可以,3 倍店效打個折也可以提升 2 倍店效。
二、為什么“抄作業”總會抄偏?
抄作業就是向頂級標桿學習,但會抄作業、抄好作業的很少。
很多人在學華為,但好像沒有第二個華為。為什么這么多人學,但還是學不出第二家,究竟是老板的決心不夠,還是企業的資源不夠呢?
關于第二家“華為”,其實并不能說沒有。比如,雙胞胎相當于他們所在行業的“華為”,雅迪正在成為兩輪電動車行業的“華為”。
華為學美國學了 20 年,很多企業學華為才學了 3 年。所以,我們必須要理解——
首先,學標桿是一個慢變量。如果因為沒有立竿見影,就直接不學了,這個決策跟企業管理層的認知有關。
其次,學標桿本身是一個漫長艱苦的過程。比如學戰略,拿著模板直接套,一定是假戰略。愿景使命價值觀都沒有理順,怎么可能執行得下去。
如果沒有認識到變革的高難度、長周期,不能忍受滯后效應的話,肯定學不好。只有堅信長期主義的企業,才能夠學下來。
所有的變革,都意味著改變過去的工作方式,意味著不舒服。在深水區,還涉及到利益分配、流程組織再造等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這一點,才能一步一步往前走下去。
三、標桿學習——戰略究竟該怎么做?
戰略要自下而上,讓基層員工參與最高戰略,才能夠更好地執行下去,可是,具體的流程是怎樣的,每個流程又該哪些人參與呢?
很多企業的戰略,是老板在做,或者是老板帶著高管團隊做,執行層沒有參與過。制定戰略和執行戰略的人被割裂,這是做戰略最大的忌諱。
第一,老板和高層做戰略的優勢是,站在山頂上高瞻遠矚。劣勢是,他們并不那么了解實際情況,對客戶的實際需求、自身組織能力的理解可能都有偏差。這種上層制定的政策,到山腳下就很容易行不通;
第二,即使老板不官僚,經常深入一線了解實際情況,做出來的戰略也得不到保障。因為廣大的中基層干部和員工沒有參與進來,沒有參與就不理解,不理解就不認同,就不可能創造性地把戰略執行好。
當然,華為的戰略也是以高層為主。但是,每一個層級都有 2-3 個代表,原因是要看到這一層的聲音和困難,在實際落地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比如,一個新員工視角如何看待戰略,如果沒有這些代表,這些聲音,那戰略決策就很可能會有失誤。
所以,要力求有更多不同層級的聲音。
沒有中基層參與的戰略,僅僅依靠自上而下、層層傳遞的戰略宣貫也沒有用。總裁對著全公司成百上千人覆蓋戰略,要確保中間不走樣是非常困難的。傳遞的規律是,每次傳遞至少損失 30%,兩層傳遞后信息就所剩無幾了。
只有戰略是廣大員工提出來的,企業才能真正創造性地執行戰略。所以,戰略一定要讓一線的人參與進來,讓戰略有廣泛的共識。
這樣就夠了嗎?
經銷商、供應商如果不理解我們的戰略,僅僅在公司內部對齊是不夠的。比如,企業說要增長50%,那經銷商答不答應,有沒有對齊?因此,除了內部對齊,還一定要跟產業鏈的上下游同頻戰略。
如果沒有共識,再好的戰略都沒有用,發揮不了作用就產生不了價值。
也就是說,做戰略的方式決定了戰略的生和死。
當今的世界巨頭,很多都是在危機中脫穎而出的。像雅迪、方太等,都在市場的變化中,抓出了大好機會。
因此,我們要抓住機會并上下共識。形勢的劇烈變化,正是優秀的企業和組織勝出的機會。
其次,在實踐操作中,要基于對機會的尋找和共識,重新審視當下的關鍵戰役和資源配置。
做好這兩點,在關鍵時刻,企業就能重新點燃整個團隊的雄心壯志。
順境之下,我們要學習標桿。逆境下,我們更要有一套科學的方法,歷練團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抄作業,度過危機。
來源:喬諾戰略與財經產品線;編輯: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