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沒有制裁阿里,沒有制裁騰訊,偏偏要追著華為窮追猛打,為什么?
眾所周知的一個原因是,其他中國企業做得再大,也是在美國架構基礎上的應用層,而華為卻在搞底層架構。
除了技術層面的原因,美國打壓華為是要以扳倒華為作為威脅,逼迫中國接受其他談判條件。所以有種說法是——保衛華為 ,是中美科技戰的上甘嶺戰役。
除此之外,華為守住了“上甘嶺”,對我們中國企業來說還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美國企圖對中國企業造成“寒蟬效應”
國人的衣食住行早已摘掉“媚外”的帽子,但消費電子和汽車仍是兩個最大的萬億賽道。
如果作為高科技產業最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華為倒下,意味著中國消費電子行業的倒下,美國就會順勢打壓中國的汽車行業。
而制裁華為成功的這一行為,也會對其他中國企業形成震懾,失去對“中國芯”的信心。
2018年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美國政府在未來7年內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制裁中興只花了2天,最終以中興向美國支付4億美金的保證金告終。
同樣是在2018年,美國如法炮制對華為進行制裁。如果華為也在2天內投降了,那么將不會再有企業敢于直起腰桿對美國說不。
但華為不僅靠過硬的自研能力扛住了制裁,還堅持華為黑科技不對美國開源。并且在和美國對峙的過程中,讓美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華為身上,使得其他中國企業有了快速發展的時機。
華為每年千億級別的采購費用,養活了一批中國企業
2020年全年,華為的總營收接近9000億人民幣,凈利潤達到646億人民幣。
華為作為唯一一家千億營收的中國高端軟件硬件公司,原本要采購幾千億的上下游產品,美國人在制裁下不愿提供性價比最優的產品,就轉而扶持了一大批的國產產品作替代。
電池、半導體、屏幕等各行各業被迅速帶動起來。中國零部件行業起勢后,行業輻射面必將波及其他企業的被帶動,寧德時代、理想、雅迪等企業都被養活了。
當原材料可以用國產替代的時候,中國實力也就起來了。華為推行起來了,同類型的企業就會跟風,小米起來了,OPPO起來了,VIVO起來了,所有國有企業都來跟風的話,那么中國的產業就起來了。
慢慢地,規模也起來了,質量也起來了,中國企業未來的研發能力也被培養起來了。
如果說損失幾千億的采購收入對美國來說還算小事的話,中國企業崛起并逐漸占有市場才是更大的威脅。
這才是華為“上甘嶺戰役”最核心的意義。
“美國制造”會卷土重來
但當美國3年后反應過來發現,28nm中國自研了,14nm也搞定了。再制裁下去,看得見就是10nm,7nm,5nm。
他們不會傻到還不明白,制裁這個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在科技代差越來越難拉開的今天,就是主動喪失先發帶來的規模優勢。這種自掘墳墓的行為大概率會停止。
而解除制裁后,當美國重新開放芯片供應,中國的企業又將面臨什么?
打鐵還需自身硬
假使美國5年后給中國開放所有的芯片行業,屆時美國提供的芯片又好又便宜,那么在這3-5年內構建規模的企業,將迎來無制裁下的迎頭對抗,戰場也將從中國走向全球。
完善管理和系統、技術研發、供應鏈培養和商業化的能力等等,是企業面對競爭必須要完成的必答題,而不是選擇題。
沒有在這三五年間培養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會遺憾退場。而那些有產品開發能力,有品牌,質量,營銷綜合優勢的企業,將和美國爭奪世界冠軍。
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也意識到了提高競爭力的緊迫性,于日前發布過一篇相關文章,并把企業創業分為了三個階段:
0-1的驗證期,1-10的成長期,和10-100的成熟期。
現階段的“造車三傻”在2021年完成了0-1的驗證期,在各自的細分市場上吃到了3%左右的市場份額。
接下來對于他們的挑戰就是如何在3-5年間快速完成規模擴張,把握好1-10的成長節奏,并整裝待發,為10-100階段做好充分準備。因為在美國卷土重來后,面臨的將是世界舞臺上10-100成熟期體量之間的較量。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理想汽車在2021年達成了8萬輛的銷量,并計劃2022年完成15萬的銷量指標,在當下看來這是充滿挑戰的一步。
而放眼外部環境,比亞迪明年預計銷量150萬輛,是理想汽車的10倍。而這個銷量大約是理想汽車預計在2025年完成的目標(160萬輛),這個數字將占領中國20%以上的市場。
比亞迪下一款車目標價值80萬,全部自研,把控成本,計劃利用混動的優勢去對標阿爾法。無論是銷量還是研發能力,國產汽車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上汽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出智己汽車;
百度和吉利合作開發智能汽車;
廣汽和華為合造智能駕駛汽車......
這些動作無一不體現了中國企業往前一步的決心。
不僅僅是新能源行業、汽車行業,現在各行各業的企業最需要的就是建能力、建流程,通過比競爭對手更好的質量和更低的成本,做出更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才能一路向前。
看起來是華為贏得了這場戰役,但戰后更需要的是所有中國企業的居安思危,保持警鐘長鳴的狀態,去思考如何用3-5年的黃金時間快速實現增長的同時,構建起抵抗風險的能力。
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說過,“我們對未來的無知是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歸納找到方向,并使自己處在合理組織結構及優良的進取狀態,以此來預防未來。死亡是會到來的,這是歷史規律,我們的責任是應不斷延長我們的生命!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喬諾首席專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