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主題前,我們先簡單聊聊DSTE(從戰略規劃到執行)體系。DSTE對各功能部門(產品線、地區部、戰略部、HR部、財經部、質量部等)的管理實現了有機的集成與協同,同時,它也是組織的績效管理流程。
DSTE流程框架分四大階段:戰略制定、戰略解碼、戰略執行與監控、戰略評估。
針對這套流程,華為在經過多年的沉淀、迭代,形成了2套方法論:在SP環節,華為采用BLM模型;到了BP環節,華為則通過BEM模型進行戰略解碼。
其中,BEM模型的核心,是通過對戰略逐層解碼,導出可衡量和管理的戰略KPI,以及可執行的重點工作和改進項目,并采用系統有效的運營管理方法,來確保戰略目標達成。
BEM模型,分為以下六個步驟。
01、明確戰略方向及其運營定義
企業的戰略方向,是對“未來的仗要怎么打”問題的解答,是一種基于對未來的判斷。
它是一種方向性的、全局的、高層次決策的謀略,也是對產品和市場的綜合選擇。
企業在明確戰略方向時,應該采用含義明確的短語進行描述。
比如,“高效增長”。
如今,企業增長的概念被重新定義,很多企業不再追求簡單粗暴的增長,取而代之的是“有質量”增長,因此,“高效增長”也被推至史無前例的地位。
再比如,“成為第一”。
商戰是一場各種認知之間的較量,只有“成為第一”,才能在顧客心智中占據一個強有力的定位。因此,許多企業的戰略方向是“成為第一”,即使做不了全行業第一,也要做細分領域的第一。
企業用這類含義明確的短語進行描述,有利于組織內部所有員工達成共識,進行一致理解和便捷的溝通。
而戰略運營定義,是對戰略的具體化、可衡量的描述。
其目的是保障戰略的范圍和內涵得到準確、一致的定義,以避免對戰略的理解偏差。
對于戰略運營定義可從戰略意圖(參考文章:《為什么華為一直強調戰略意圖?》)和業務設計(參考文章:《戰略如何從虛到實,這是關鍵》)歸納,要求戰略描述之間不重復、不遺漏。
主要的描述方法有:
一,從CEO視角,對戰略及其目標進行明確定義;
二,以具體行動措施與中長期目標為主描述,概括核心內容。可以采用BLM模型或SWOT分析等方法論來導出。
BLM模型,主要是通過“五看三定”方法生成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
SWOT分析的結果,通常有四種類型的戰略:
SO戰略:依靠內部優勢,利用外部機會,這是企業理想的最佳狀態;
ST戰略:利用內部優勢,規避外部威脅;
WO戰略:利用外部機會,彌補內部劣勢;
WT戰略:減少內部劣勢,規避外部威脅。
結合SO戰略、ST戰略、WO戰略、WT戰略這四種備選戰略,導出公司的戰略方向。
02、導出關鍵成功因素(CSF)
什么是關鍵成功因素(CSF)?
關鍵成功因素,是指為了達成企業愿景和戰略目標,需要組織重點管理的,以確保競爭優勢的差異化核心要素。
通常,我們說的關鍵成功因素(CSF)主要來源于內部和外部。
內部型CSF:針對組織內部的各項舉措,如提高產品質量、提升成本優勢等;
外部型CSF:與組織的對外活動有關,如處于產業鏈集群地區帶來的優勢,因洞察外部環境變化而改善產品組合等。
不同產業因產業自身特質及結構不同,不同的企業因所處競爭環境不同,因此存在著不同的關鍵成功因素。
而這些因素決定著企業的經營成功與否,因此,每一個組織都必須導出這些因素。
那如何導出關鍵成功要素呢?
華為內部使用的是IPOOC方法,從input、process、output、outcome四個維度對CSF展開:
Input:組織內各類資源信息,如人/財/物等;
Process:從戰略的視角看,影響戰略舉措達成的關鍵活動﹑過程是什么;
Output:是基于流程視角看流程的直接輸出,例如一個產品或一個制度等;
Outcome:是基于內外部客戶視角看收益,例如經濟結果﹑客戶感受﹑品牌增值,組織激勵等。
在某種程度上,關鍵成功因素(CSF)也可以理解為戰略舉措,其核心是支撐公司戰略意圖的實現。
03、導出戰略衡量指標(戰略KPI)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如果不能衡量,就無法管理。”
同理,華為也有這么一句話:我們不認可“茶壺里的餃子”,一切結果用你的軍功章來換,一切用結果來說話。
但現在很多企業在運營管理中,或多或少會存在績效指標不科學、指標數據嚴重缺乏、指標基線匱乏等諸多問題。
可見,現在企業的戰略制定和戰略解碼,不再僅僅是提一些行動口號,如“提升產品成功率”、“提高單店盈利能力”等,還需要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和明確的衡量指標。
因此,我們需要從關鍵成功因素(CSF)中,導出對應的戰略衡量指標,即戰略KPI。
戰略KPI,是衡量戰略是否達成的KPI指標,可作為組織考核KPI的補充和優化,并選取部分納入考核。
在操作層面,可以采用平衡積分卡的四方面進行著手,去識別能夠支撐公司中長期戰略達成的關鍵要素。具體考慮四方面因素:
財務層面要做什么?
客戶層面要做什么?
內部運營層面要做什么?
學習與成長層面要做什么?
戰略解碼的核心輸出成果之一,是設計和輸出組織KPI池子(KPI Pool,即KPI的集合),就是針對整個組織所有的考核指標集。
針對不同的組織、不同的部門,設計對應的KPI池是戰略解碼團隊每年的重要工作。
每年的業務計劃制定出來之后,先對每個組織的KPI指標結構定義,具體的數值不談,先把牽引和考核結構確定下來。
等到考核指標結構確定,評審通過之后,再去明確具體的目標值。
戰略KPI篩選評價標準,同樣圍繞四點:
戰略相關性,KPI圍繞戰略目標制定;
可測量性,數據導向,只做數學題,不做語文題,有利于內部量化數據做差距分析;
可控性,保障指標始終在可控范圍內,KPI指標會因為戰略調整、客戶需求變化以及競爭環境變化等因素,進行刷新和調整;
可激發性,指標最終要落實到組織和個人,因此需要完善的激勵制度驅動,激發組織活力。
04、目標導出
我們要導出一個年度目標,需要有三個方面輸入:
首先,中長期戰略規劃目標的分解,即SP的分解,基于戰略舉措、戰略KPI,進行現狀與差距分析。
其次,客戶投訴聲音或者管理聲音。一方面,收集公司管理層的要求與期望;另一方面,收集客戶的聲音(如:滿意度報告),識別當年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對齊目標導出核心訴求。
最后,企業的價值創造流程。
對于企業來說,績效的主體不僅包括組織和個人,還包括流程。
企業價值流程貫穿各個部門,只有人與流程的充分結合,才會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本質上所有的業務流程只有一個核心目的,就是盈利。那么打造一個能持續不斷的、最簡單高效的業務流程是每一年管理工作的核心。
業務流一定會貫穿很多的職能部門,要讓這些職能部門在支撐這個業務流的時候高效協同,實現部門間的KPI互鎖,這個過程也是設置戰略KPI的核心輸入之一。
05、目標分解
第五步,我們就需要針對這些公司層面的目標,自上而下地做分解,確定各層衡量指標KPI的基線和目標值。
對于目標分解,常用的方法有:
1、按時間順序分解,即定出目標實施進度,以便于實施中的檢查和控制,這種分解形式構成了目標的時間體系。
2、按空間關系分解,其中又包括以下兩種——
(1)按管理層次的縱向分解,即將目標逐級分解到每一個管理層次,有些目標需要分解到個人。
舉個例子,某工程的目標管理中,公司級定了5項目標、30項目標值,縱向分解到各科室、車間后,形成了60項目標、100項目標值,再分解到班組、個人,全公司共形成了兩千多個目標值。
(2)按各職能部門的橫向分解,即將目標項目分解到各個相關職能部門,這種分解方式構成了目標的空間體系。
比如,某企業的年度降本目標是10%,那么將這個目標進行分解:
分解到銷售部,提高單款產品的銷量,通過擴大規模,提高供應商議價能力,有效降低生產制造的費用,以及供應鏈的費用;
分解到研發部,或者產品開發組織,他們則需要提高爆品命中率,從而降低產品開發中的試錯成本。
一個管理組織的目標,如能按時間關系和空間關系同時展開,形成有機的、立體的目標系統,不僅能使各級管理人員對目標的整體一目了然,也能明確各部門或個人在目標系統中的定位,有利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06、年度重點工作導出
年度重點工作,是指當年優先級最高的工作任務以及措施,具體包括行動、階段性模板、責任部門等方面。
基于年度業務行動計劃和目標,拉通整合形成重點工作,并用一句話總結提煉,設定工作目標及負責人。
重點工作目標主要承接戰略舉措在第一年的目標(一般是結果性指標)、組織KPI指標,從上至下結構化分解,確定各層級衡量指標及其目標值。
BEM模型,其實是一套華為化的PDCA閉環。
在這個環節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落實和注意,包括:財務核算、經營復盤、組織能力。
財務核算,在商言商,一切活動都圍繞成本和支出,最后也需要用財務數據衡量成績。
經營復盤,結合有節奏的經營分析會、復盤會,不斷地總結復盤,及時洞察外部環境的動向、競爭對手的舉動、客戶需求的變化,然后不斷調整對應的舉措。
組織能力,通過業務流的方式,讓組織有序地協作起來,讓組織高效運轉。特別是華為這樣的龐大企業,格外重視流程化建設。
管理,是實現熵減的過程,是一種由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
使用BEM模型,是讓戰略解碼從無序變有序的過程。也正因如此,BEM模型才能成為華為實現超強執行力的秘密武器之一。
來源/ 喬諾咨詢;作者/ Flor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