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在采訪間,董祥老師聊起了一段旅程經歷。那原本只是一則簡單的提問:“您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我喜歡旅游。前年吧,我到了云南瀘沽湖邊,曬著太陽,那是個很舒服的下午,有點微風,湖面很平靜,我就靜靜看著眼前的這片湖水,鳥在天上飛出一個優雅的弧度,那一刻就感覺太美好了,有一種特別的幸福感……”。
采訪前,我一直對董祥老師有一些模板式的理解:敬業、自律、儒雅……他身上似乎總有著很多個標簽,但聽完了這段講述,我似乎理解到了一點他藏在標簽背后那種淡然氣質的由來。
董祥老師的性格是外放的,也是內斂的。他有旺盛的精力,曾經一人身兼公路、法規、市政三科教學;他又是個極度完美主義者,凡事都想做到一流頂尖的水準;他把有些事看得很淡,比如紛至沓來的榮譽;他又把有些東西看得很重,總說“做老師,課比天大”。
在外人眼里,董祥老師就是好老師的模板。但或許就像他自己說的,當你俯身向平靜的湖水面望去,與另一個自己的目光交集,你才會看到自己的本質。
人生三重境界: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他最看重最后一重。
“別人怎么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要看得清自己,對得起自己”。
01、靜水流深
一個人的篤定或許自有其來處。
董老師說他成為老師,更多源自他的性格。“我喜歡分享,把自己知道的東西跟別人分享是一種快樂。如果還能夠讓別人有所長進,那就是一種莫大的成就”。
大學交通土建工程專業的他,畢業后在中國鐵建大橋局工作了四年,在施工現場這個更多要靠關系維系的環境里,性格偏文靜的他,疲于各種人際,滿心焦慮,工作從未帶來過真正的喜悅和踏實。
“后來我就去監理公司工作了三年,也算是一共是在工程單位待了七年時間吧。差不多2009年前后,覺得隨著年歲增長,一直在施工企業有些力不從心了”,他回憶:“于是我到東南大學讀研究生,正巧當時東大是建造師考試院的閱卷點,我參與了三年閱卷,由此開始接觸到二建的教學,研究生畢業以后就開始接觸一建考試”。
他坦言,努力的背后,是對未來的迷茫和對自己的不滿,害怕不前進被時代拋棄,擔心一松懈就要被落下。
如今成為行業名師,董老師對于“紅了”這件事,他看得很輕。
“如果你的東西能夠對別人有某種啟發,這是很美好的事情,若走紅真帶來了什么紅利的話,那就是我的課真的影響到了不同的人,所以紅了我也開心”。
他說這個時代有些時候真的太焦慮和浮躁了,學員是,有些老師也是。
“很多人真的拼命的沖沖沖,不知疲憊往前跑,他們總想多抓住一些機會,總覺得抓住所有的機會,一切就會好。這樣的努力當然會把人推向成功,但如果沖過了頭,反而會迷失掉自己的價值”。
“我覺得我是個很慢的人”,董祥老師考一建證書花了兩年時間,2011年報考公路實務,憑著七年的現場經驗和研究生經歷,自信滿滿的他卻在經濟科目掛了科。“當時就很懊惱啊,自己輕視大意了,如果好好復習的話,肯定一次就過了。但現在想想,這次失敗反而是我最大的收獲,告訴自己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好,任何時候都要全力以赴,慢慢來,踏實最重要”。
面對很多學員出于改善經濟目的而考證這一現狀,董老師會常常告訴他們:學習首先要“踏實”,這份腳踏實地的穩定感,會讓自己只對當下專心,要把學習當作終身的事情,哪怕不斷遭遇失敗,也不退縮,即使很累很苦,也堅持到底。
談到如今大環境對老師的影響,視頻,公眾號,私域流量……這些關鍵詞似乎正在對“教育”的本質產生著影響。面對這些,董老師覺得重要的是去“接納”。
“如果你覺得這些東西已經打擾到了你,其實是你自己內心已經有了一種缺失”。
“曝光與喧囂之下,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瞻前顧后,患得患失,那么就停下來吧,從另一個人的角度凝望和審視著自己,想想自己前進的原因,是向光明奔跑,還是被黑暗追趕”。
當我提問“您作為一名成功的老師……”,董老師突然打斷了我。
“什么是成功?考出一建算是成功嗎?出名算成功嗎?賺得更多算成功嗎?其實也是算的,但它更像是個自然而然會到來的附屬品”。一直以來董祥老師只在教育這個事業上追逐自己的價值,于他而言,一種淡然與平靜的狀態,可能是更大的一種成功。如他所說,一個好老師,除了成績、口碑,不需要別的來證明自己,“其它的,我無法控制,更無意迎合”。
自始至終,董老師的講述都很平靜,胸中有萬千丘壑卻不張揚,娓娓道來的話語,一字一字感染著我。
越深刻的道理越簡單,越動人的味道越樸素。光而不耀,靜水流深,平靜的水面下,往往蘊藏著最磅礴的力量。
02、“我愿做一名向導”
“我覺得老師和學員最好的關系,就是向導關系”,他覺得教學中任何技術都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通過引導,激發學員自主學習的能力。
“比如我去西藏,到一些高原地區,或者到一些相對偏僻的地區,我會請向導領路。老師也是這樣,在一個他陌生的領域,給他指明方向,指明學習的方法,讓他沿著這條路往前走,而不是反復給他操練培訓。學員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實際上是很關鍵的,有志者事竟成,今后的路,最終得他們自己走”。
每年考完一建后,董老師都會進行一場長途的旅行,他更愿意出發去尋找答案。一路上收獲風景和朋友,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各自的人生故事,浸泡在另一種生活中,經歷的頓悟,都化作了今后的教學哲學。
他舉了個學員的例子:
“有個學員是江蘇南通的專科學電的,畢業后在電廠工作,2015年報名了二建,實際上他當年跟工程是沒有任何關系的,工作崗位跟工程也沒什么掛鉤,但在學習過程中卻對這門課產生了興趣,考完以后對我說想報一建”,當時對于這位既沒專業背景,又沒工作經驗的學員,董祥老師并不看好。
但讓他意外的是,在當年全國通過率僅有2%的情況下,這位學員竟然成功一建過關。“在這種情況下他能順利通過考試,如果要說有什么成功經驗,我覺得就是他能夠嚴格執行我跟他說的事情,比方說我讓他這一章怎么學,他會不折不扣去學,完全按照我指的方向去走,我覺得這是成功的關鍵”。
在董祥眼里,老師是最好的職業,“你可以迅速地有一種特權,引導別人的特權”。他認為,引導者對于這個行業乃至社會都非常關鍵,做老師,要有一種高度的自覺,因為每一個字,都要對千萬人負責。
他表示,這種自覺主要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是對課件的重視。“個別老師甚至三年沒有改課件,這個太可怕了,課件就是我們的產品,是名片”,為此董老師幾乎每天都在完善自己的課件,邊教邊改,發現理想與現實差異之處,再次打磨修改。每一次備課,他對理念和行為反思改進,發現教與學的科學規律,最終達到對教學的深層完善。
其次是對口碑的重視。“好口碑,不僅源自好的授課態度以及職業道德,還來自你和學員的關系”。董老師很重視和學員的交流,在交流中不僅能發現教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自己也獲得成長,教學相長,學習從來都是相互彌補的。遇到同樣有施工經驗的學員,共同話題之間的共鳴讓他欣喜;與不同行業的人對話,也許只是淺層了解,但同樣會帶來新的啟發。
最后是對技能的重視。“一昧的照本宣科,是會被很快淘汰的”,他舉例,隨著計算機的發展,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到市政實務教學中非常關鍵。“比方說我在今年課程中引入了3D動畫,極好地提升了教學效果,老師能夠在這方面操作能力上有一些提升,對未來競爭力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
或許他覺得解釋得太過冗長,便做了個總結:“做老師,就是要大道至簡,把自己變簡單;然后再道生萬物,去影響千萬人”。
為此董老師特意感謝了學天教育這個平臺,作為學天建造師項目市政組的帶頭人、教學研究院的特聘專家,在這里,新人老師的進步,領導的教育情懷,都帶給他“家”的感覺。
“實際上在來學天之前,我跟國內一些其他機構也合作過,有些機構我覺得單純為了賺錢,學員最后能不能過,那可能并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情“,他感慨:“學天是一個很有教育情懷的機構,在這里大家做的事,很多都無法用數字來衡量,這是一片沃土,值得我去為之耕耘付出”。
2020年,學天教學研究院成立,集團聯合各教育專家、獨家簽約老師、培訓行業知名老師,共同懷著“回歸教育的本質”的初心,邁出了產品和服務提升重要的一步。董祥老師成為了其中一員,在這里,“匠心磨好課、師心育好人”是每個人的目標,“讓人人享有優質教育”是永恒的使命。
站在新的起點,新的高度,對他來說,這是一份榮幸,也是一份機緣,更是一份責任。
最后我和董老師聊到“與學天攜手,未來又有著怎樣的目標時”,他引用了學天董事長劉豐的話:“劉總說過,如果一個人每天只進步1%,今天就是昨天的1.01,那么乘以一年365次方,也會是個很驚人的數字,是很了不起的自己。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每天持續進步一點點”。
耕耘中自顯氣質,奉獻中自生歡喜。
他看著我,又像看著更遠的地方說道:“我就是在做一名老師,一名簡簡單單,又有些倔強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