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看到一個現象,企業家往往覺得自己的戰略方向非常清晰,但是真正落到團隊執行上,又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每次討論戰略時,大家都雄心壯志;但真正到了落目標時,困難紛紛浮出水面,底下的團隊們都“退一步海闊天空”。再比如,每年做戰略時大家熱火朝天,提交的數據都很漂亮;但到了現實卻是年年目標都完不成,戰略總是虛假繁榮和自嗨。
從高瞻遠矚的戰略方向,到落地為真正摸得著的營收與市場格局增長,這中間的鴻溝到底在哪?
戰略到底是誰的事?
一、老板和核心團隊一起做戰略,夠不夠?
很多企業家,白手起家做到數十億、上百億,他們對于市場的嗅覺、商業直覺、戰略思維、競爭思維等等幾乎已經變成本能了。
企業一把手的高瞻遠矚和戰略追求會讓戰略擁有靈魂。
但只有老板的高度,行不行呢?
不行,因為這樣做出來的戰略雖然夠高,但不夠深。通俗來說,就是目標和策略都不夠接地氣。
因為老板不可能時時在一線,而對客戶需求的深度洞察、對競爭變化的最新鮮感知往往來自一線。
因此,戰略一定要卷入“聽得見炮火”的一線聲音。這樣戰略做出來才不會是單薄的,是有厚度的,可執行的,抗風險能力也會增強。
沒有高度的戰略不具備牽引性,沒有厚度的戰略不具備可執行性。
二、有了一份漂亮的規劃方案,夠不夠?
很多企業常見的是,僅僅依靠企業家自身能力或內外部參謀做戰略,但是往往,這些戰略方案的應用結果是什么呢?
要么是,戰略做完了,鎖在抽屜里,抽屜里的方案越來越多,但除了老板,基本沒什么人打開過;
要么是,按照方案里說的去做了一些,但是做著做著,發現做不下去了,因為執行的人不理解規劃中的很多邏輯。
真的是因為這些精心策劃、邏輯完整、數據翔實、藍圖出彩的戰略方案不行嗎?
其實不是方案不夠好,而是“借來的火,永遠也點不亮自己的心靈”。
沒有參與、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認同,沒有認同、就沒有執行。
所以,沒有被充分參與、充分共識的戰略注定是無法落地的。
戰略,成與不成,做戰略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三、有激動人心的愿景使命驅動,夠不夠?
若非和自身有實際的利益/價值相關,絕大多數人并不會把老板定的戰略記在心中,做出來的動作也免不了脫離戰略預設的軌道。
企業的高管往往是使命驅動、而中基層往往是直接利益驅動。這種時候用愿景牽引人、用恐懼激發人、用利益誘惑人,就顯得不可或缺,以“利出一孔”,保障“力出一孔”。
做戰略,組織活力造就的活躍度是保障,不要低估人的主觀創造性,但也不要高估人性。
因此,戰略的主體不只是老板或高管團隊,而且還和全員息息相關。
三流的戰略,就像一棵高聳的參天大樹,雖有高度、但未免孤獨;
二流的戰略,就像一片豐茂的森林,既有高度、也有厚度;
一流的戰略,就像一座生機勃勃的山峰,在生命印記中走出從山底到山頂的道。
為什么團隊花大力氣做出的戰略沒什么效果?
解決了團隊參與做戰略的問題,新問題又來了:為什么卷入了團隊一起研討和思考,大家花了大力氣,幾個月,幾百號人都卷入做戰略,卻看不到成效?
在團隊做戰略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看到幾種現象:
現象一:層層下任務,基層在做最高層戰略
老板把戰略規劃的任務下達給各個業務體系,業務體系的負責人又把這個任務下達給了部門長去做,部長們一看太麻煩,分別找來幾個主管把任務一分,最后,主管一聲令下:“小王,你來牽頭把這個事情做了。
于是就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公司最高層的戰略,其實是由公司最基層的員工完成的。
最后生成的戰略規劃材料,就變成了底下各級部門的“大拼盤”。
可想而知,這樣做出的戰略,質量不會高到哪里去。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本質是人不對,有時候并不是做戰略的人能力不行,而是做戰略的角色缺位、責任不對。
戰略是一把手工程,戰略是不能被授權的,材料編輯可以不下場寫,但業務主官的戰略思考不能假手于人。
在標桿企業,戰略的匯報也是必須是一把手向領導層統一匯報,且除了戰略部長參與做記錄外,還不能讓其他業務人員參會做補充,為什么?
——就是為了讓戰略的角色和責任歸位,倒逼業務主官要真的卷入對戰略與業務的深度思考,否則戰略執行時,很容易變成一盤散沙。
現象二:機會向前看,目標向后定,無突破無新知
一把手很重視,也認可團隊打開天窗、尋找機會,抽了很大精力下場去做,果然發現,市場機會很大。但是一想到現實的狀況,發現自己的團隊要資源沒資源、要能力沒能力。最后做出的戰略,就是典型的“一頓操作猛如虎,戰略規劃0.5”,最終的戰略又回到了原來的老路。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種場景下,其實一把手已經在正確的位置上,但做出來的戰略還是不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思維限制——用經營的思維在做戰略。
經營思維和戰略思維的差異到底在哪?
經營思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強調從現實出發,通過高執行力去適應動態環境變化,以便在當下更好活下去,經營思維也源于一種經驗主義。
經營思維強調落地性、可實現性,所以最容易先考慮到障礙,而如果用障礙和瓶頸思維去做具有挑戰性和前瞻性的戰略,勢必會被束縛手腳。
很多企業的干部都是通過打仗一步步上來的,執行力大多非常優秀。
但是也正因如此,做戰略時很容易帶入經營思維,跟宏大的戰略目標一對比,發現錢不夠、資源不夠、團隊能力不夠,總之是這也不夠、那也不夠……
那就很容易讓面向未來增量機會的戰略,變成了一份如何把存量經營好的業務計劃。
戰略思維:尋找機會,強調從未來出發,要求我們以終局的預判和推演去定當下的布局。因此,戰略思維要求我們不能只是依靠過去的經驗,否則過去的成功很可能會是未來成功的最大障礙。
戰略思維其實是需要被長期訓練的,培養有戰略思維的干部,需要組織的要求、每年反復的實踐和訓練。
現象三:新一年的戰略變成上一年戰略的復刻版
很多企業第一年做了一份SP,但是再做第二年、第三年的戰略,會發現基本大同小異:要打的仗還是那些;去年提到要閉環的差距,今年依舊存在。戰略雖然做了,但是大家總覺得沒什么用。
問題出在哪里?很可能是戰略的起點不對,導致了面面俱到、缺少業務新知。
戰略規劃的方法論非常多,大廠、頭部咨詢公司、國央企都會有自己做戰略的方法,做戰略的框架其實是大同小異的,即差距、機會、策略、路徑。
實際上,很多企業是用做戰略的方法進行全面體檢。
結果是——這也有機會、那也有機會;這也有問題、那也有問題。
但是這么多的機會、這么多的問題,并不可能全都一起抓,反而容易導致重心偏移。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戰略變成全面體檢呢?
先找到你的核心戰略問題,聚焦問題去做戰略,這樣的戰略才有重心、有靈魂。如何找到戰略問題標桿企業也有一套體系,在此先不做展開。
戰略之成,非一日之功
綜上所述,戰略之成,其成有三:
1、戰略是一把手工程,是不能授權的;
2、不突破慣性、構建戰略思維,很難做出好戰略;
3、構建戰略的管理體系和閉環機制,保障持續的高質量輸出戰略規劃。
來源:喬諾之聲;作者/ 徐妙燕,喬諾戰略與財經產品線
【相關文章】
·戰略指引:一張紙劃清戰略規劃的邊界
·每家企業都該認認真真做一版戰略規劃
·為什么需要戰略:過去的成功不等于未來的成功
·戰略審視,新一輪戰略循環的起點
·從戰略到執行的4大環節與3大流程
·不要誤讀了BLM的“戰略”與“執行”